中国经济学的过去与未来——从王亚南先生的“中国经济学”主张所想到的
被引量:47
出处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7-65,共9页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二级参考文献13
1 张斌,朱继洲,韩浪.钠冷快堆钠雾火事故三维数值模拟[J] .核动力工程,2005,26(2):105-109. 被引量:7
2 俞保安,喻真烷,朱继洲,周士荣.钠冷快堆固有安全性[J] .核动力工程,1989,10(4):90-96. 被引量:6
3 侯静,张亚新,韩维涛.基于ANSYS的U型管换热器的结构优化设计[J] .轻工机械,2006,24(1):26-29. 被引量:1
4 GROVER L K,WEAVER D S.Cross-flow induced vibrations in a tube bank-vortex shedding[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1978,59(2):263-276.
5 WEAVER D S,GROVER L K.Cross-flow induced vibrations in a tube bank-turbulent buffeting and fluid elastic instability[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1978,59(2):277-294.
6 BLEVINS R D.Fluid elastic whirling of a tube row[J].Journal of 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1974 (96):263-267.
7 杜海鸥.钠火消防系统[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6(1):7-8. 被引量:2
8 王海丹.日本快堆开发新进展[J] .国外核新闻,2007(8):20-20. 被引量:1
9 朱继洲.核反应堆安全分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10 刘晓红.螺旋隔板换热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 .机电工程技术,2008,37(7):52-53. 被引量:3
共引文献34
1 蔡莲莲.双管板换热器的设计、制造及应用[J] .机械,2009,36(11):53-55. 被引量:6
2 沈佳敏,卢志明,朱成辉.空气冷却器开缝翅片传热与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J] .轻工机械,2010,28(5):28-31. 被引量:4
3 赵颖娣,陶国兴,蒋建东.适于小农机产品快速配置设计的整机模态综合技术研究[J] .机电工程,2011,28(6):648-652.
4 王雷,蒋宁.基于MATLAB的管壳式换热器优化设计[J] .轻工机械,2012,30(2):9-12. 被引量:10
5 丁佳,李云.新型法兰迷宫式静密封几何结构优化设计[J] .轻工机械,2012,30(5):48-50. 被引量:1
6 徐烨琨,刘成,李永辉.折流杆换热器的研究方法进展[J] .化工进展,2014,33(7):1671-1676. 被引量:11
7 石磊,肖国平,鲁盛会,张见营,王芝芬,李金英.四代核电技术(高温堆)产业化探讨[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3):46-48. 被引量:1
8 曹雄,骆浩,潘国瑜.管壳式换热器振动泄漏的分析及处理[J] .化工生产与技术,2016,23(1):54-57. 被引量:2
9 潘超群,葛春亮.管式GGH振动原因分析及对策[J] .电力科技与环保,2016,32(4):48-49. 被引量:2
10 吴昊,毛成,位召祥,钱建华.折流杆式换热器流致振动分析[J] .压力容器,2018,35(4):42-49.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509
1 邹进文.新历史学派视野下的晚清中国城市经济研究:周毅卿的《中国宁波的商业形态》[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2(3):96-107. 被引量:2
2 邹进文.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研究在西方的反响[J] .中国社会科学,2021(5):169-186. 被引量:13
3 洪银兴.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J] .政治经济学报,2019,0(1):3-7. 被引量:3
4 杨瑞龙.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J] .经济学动态,2021(3):3-12. 被引量:9
5 叶坦.“中学西渐”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立足于经济学术史的考察[J] .经济思想史学刊,2021(1):65-96. 被引量:12
6 谈敏.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启示[J] .经济思想史学刊,2021(1):38-64. 被引量:6
7 殷雪萍.民国地政学的早期展开——以中央政治学校地政学院为中心(1932—1940)[J] .近代史学刊,2020(1):120-140. 被引量:1
8 林毅夫.关于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 .大学与学科,2021(3):17-26. 被引量:10
9 张亚光,沈博.格义、分野、自立:近代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与转型[J] .财经研究,2021(1):109-123. 被引量:13
10 林中泽.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经济伦理及其对儒学的调适[J] .世界宗教研究,2008(1):109-120. 被引量:3
引证文献47
1 张亚光,沈博.格义、分野、自立:近代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与转型[J] .财经研究,2021(1):109-123. 被引量:13
2 卫兴华,李琼.2000年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综述[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5):20-25.
3 罗润东,郭建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30年发展回顾[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08(2):26-35.
4 罗润东,王璐,万宇艳.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南开经济研究,2004(3):64-69. 被引量:1
5 王伟辉,钱常胜.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J] .学术论坛,2004,27(6):90-93. 被引量:3
6 万伦来,任雪萍.网络经济时代经济学基本思想发展趋势综论——兼论经济学基本思想向“中国经济学”辩证复归[J] .江海学刊,2004(6):72-76.
7 董建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与建设的几个问题[J] .山东社会科学,2005(2):13-19.
8 马艳.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及其创新[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7(1):19-25. 被引量:20
9 祝志勇,吴垠.创建与发展中国经济学的策略——也谈经济学教学与科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 .当代经济研究,2006(1):59-62. 被引量:4
10 程长羽.建立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思考[J] .特区经济,2007(9):271-272.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87
1 李超,梁浩然,代文涵.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分析:1949—2019——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维度[J] .《资本论》研究,2020(1):105-113. 被引量:1
2 于晓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企业人才策略研究——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15):101-102. 被引量:4
3 柴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基础[J] .政治经济学研究,2022(2):16-30. 被引量:1
4 张亚光,毕悦.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以《皇朝经世文编》为例[J] .江西社会科学,2023,43(2):115-126. 被引量:1
5 经济学与管理学热点研究课题组,李军林,胡家勇,徐明,刘然,万晓琼,张妮,周学英,许晖.2020年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热点分析[J] .经济学动态,2021(3):24-37. 被引量:2
6 赵晓雷.改革开放制度变革特征与经济思想发展转型辨析[J] .经济思想史学刊,2021(4):25-57.
7 林航,张美涛,何光辉.闽都经济学家与中国富强道路的百年探索[J] .福建史志,2022(4):1-8.
8 张亚光,沈博.格义、分野、自立:近代中国经济学的探索与转型[J] .财经研究,2021(1):109-123. 被引量:13
9 程恩富.马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主流经济学的现代转型[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453-456. 被引量:3
10 曾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民族化、当代化和普适化的思考[J] .改革与战略,2012,28(4):4-6. 被引量:1
1 张学刚.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外部性[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6(5):44-48. 被引量:3
2 芮祥麟.成本与创新的博弈[J] .程序员,2009(6):14-14.
3 韦晓宏.试论西部大开发的“开”[J] .兰州学刊,2001(2):6-7.
4 陈杰平.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的劳动经济学主张及其关于工会角色的论述(连载之三)[J] .中国工运,2016,0(6):63-64.
5 肖斌.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行为经济学述评[J] .当代经济研究,2006(7):23-26. 被引量:13
6 芮祥麟.成本与创新的博弈——经济危机下软件业的有效创新[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版),2009(5):31-31.
7 渡边雅男,高晨曦.价值理论与生产劳动——关于价值生产劳动的范围[J]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6(5):106-126. 被引量:8
8 颜鹏飞,刘会闯.李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7(3):12-19. 被引量:4
9 本.法因,艾丽莎.范.瓦扬贝尔热,马春文,马星程.不可能实现的范式转换?——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J] .社会科学战线,2015(7):238-254. 被引量:5
10 李兰敏.绿色经济—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J] .集团经济研究,2007(10S):9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