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特区经济》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12,共4页
Special Zone Economy
同被引文献14
-
1陈洋.珠江三角洲大都会区发展展望[A].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广东: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432-433.
-
2广东统计局.广东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0.
-
3胡鞍钢.建立中国、香港、日本、韩国三国四方自由贸易区(FTA)的设想[J].经济研究参考,2000,(23):32-36.
-
4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于1998年成立,并分别于1998年3月31日、4月24日、2000年9月25日和2001年7月25日在广州、香港、深圳和香港召开了四次会议。
-
5冯邦彦 叶穗瑜:《中国加入WTO后广东与香港区域合作前景》,《特区经济报》2001年6月25日第37页。
-
6《亚太自由贸易区发展对香港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中国银行(香港)中银金融月刊,2001,(3).
-
7《新工业化——香港经济转型的出路》[J].中国银行(香港)中银金融月刊,2001,(6).
-
8《全球经济调整中的香港经济前景》[J].中国银行(香港)中银金融月刊,2001,(7).
-
9《东莞模式:两岸三赢》[J].香港亚洲周刊,1999,10.
-
10薛凤旋.都会经济区:香港与广东共同发展的基础[J].经济地理,2000,20(1):37-42. 被引量:42
二级引证文献8
-
1左连村,张小兰.“十一五”期间粤港经济合作思考[J].国际经贸探索,2007,23(4):27-31. 被引量:6
-
2尚正永,毛广雄.国内外城市区域的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2):10-16. 被引量:3
-
3张时智,葛幼松.区域整合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0):128-131. 被引量:5
-
4潘春燕,刘洋,王红扬.区域整合:文化的可能角色及其实现--关中城市群规划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24(5):54-59. 被引量:2
-
5刘天宝,韩增林,张磊.全球化之产业与环境变迁下的城市区域整合[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5):11-16. 被引量:1
-
6张旭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联动发展的理论问题探析[J].云梦学刊,2012,33(6):72-76. 被引量:1
-
7胡艳,唐磊,蔡弘.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竞争和合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检验[J].西部论坛,2018,28(1):76-83. 被引量:10
-
8康蕾.新形势下粤港合作新思路[J].当代港澳研究,2006(Z1):33-37.
-
1钟晓山,赵志英.香港经济复苏和转型对深圳的影响[J].特区实践与理论,2000(5):55-56. 被引量:1
-
2侯广辉.香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前景[J].当代港澳,2001(2):30-31.
-
3魏家雨.韩国、以色列、比利时的创新科技产业[J].宁波通讯,2014(5):43-44.
-
4以色列科技孵化器的运作模式[J].中国高新区,2006(6):84-86. 被引量:3
-
5龚唯平.粤港发展创新科技产业的优势比较[J].特区经济,2001(8):45-46. 被引量:2
-
6李光茹.香港内地优势互 补合作发展创新科技[J].瞭望,1999(33):24-25.
-
7重庆天安数码城·云谷[J].中国产业,2013(1).
-
8李变花.香港经济结构转型与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4):14-16. 被引量:3
-
9香港与内地产业发展与合作的前景及对策研究(总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1999(79):2-10.
-
10李铭.香港新一轮经济转型及其对深圳经济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2(6):50-57.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