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移植话语的本土建构——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概念的中国境遇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以后,给中国的诸多学科带来了启迪和思考。它在中国的境遇大致经历了译介输入、套用借用、本土建构三个阶段,反映了从西方移植的学术话语中国本土化的一般过程。认识这一过程,对我国研究者创造性地运用西方学术话语,研究本土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作者 张常勇
出处 《新闻传播》 2012年第4期208-211,共4页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5

二级参考文献66

  • 1陈洁.BBS:中国公共领域的曙光[J].中国青年研究,1999(5):52-54. 被引量:18
  • 2J.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问题的答问[J].社会学研究,1999(3):37-38. 被引量:210
  • 3汪晖.公共领域[J].读书,1995,0(6):131-134. 被引量:22
  • 4唐兴霖,吴志军,聂勇浩.国家与社会之间——论社会中介组织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2,4(2):16-21. 被引量:30
  • 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7-13页.
  • 6[德]哈贝马斯 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13.
  • 7任卓宣.陈独秀先生的生平与我的评论[J].传记文学,.
  • 8东海觉我(徐念慈).《丁末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A].张静庐辑注.《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C].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第265-275页.
  • 9汪辉,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35.
  • 10在美国的中国研究学界,将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理论用来分析清明以来中国社会,比较著名的有Robert K.Schoppa、William Rowe、Mary Rankin和David Strand等,而对此持批评看法的,有Frederic Wakeman、Philip Huang和Philip Kuh等.有关这场争论,参见William T.Rowe,The Problem of "Civil Society"in Late Imperial China ;Frederic Wakeman, Jr. , 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 Western Reflection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Philip C.C.Huang,'Public Sphere'/'Civil Society'in China?,以上三文均见Modern China, vol. 19 no 2 (April 1993).

共引文献301

同被引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