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钱钟书论韩愈 被引量:2

Qian Zhong-shu's Discussion on Han Yu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韩愈为中古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人物,钱氏秉其"以变为常"之文学史观,于文本细读之中,推知昌黎之双向接受,并进而体察昌黎为诗文转折关捩原因之所在,同时秉同情了解之态度,于昌黎言行之不合处作平情之论。钱氏论韩出以札记形式,故而形式略觉零散,但细味之,则系统而有条理与钱氏解诗之范式有本末并照之趣,可由此而知钱氏谈诗之"一以贯之"者,并可于钱氏之性情作玄想之体会。 Han Yu was an important figure of ancient culture and thoughts transformation. Qian Hong-shu took a "flexible" literature historical view as his observation angel to infer the inter-influence of Han Yu then he tried to construe why and how Han could be a fig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Mr Qian's study could give a reasonable interpretation about Han Yu's words not matching his deeds. Qian's opinion on Han looked dispersed for its reading notes form, but in fact it is structured and harmony. When you know this, you have found a probably way to understand Qian and his poetic paradigm.
作者 刘顺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64-76,共13页 Journa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基金 教育部青年项目"中唐文儒思想与文学研究"(10YJC751052) 兰州大学2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人文社科类)"宋儒身体诗学研究"(10LZUJBWZY054) 兰州大学文科基金项目"中唐文儒思想与文学研究"(LZUGH09015)
关键词 诗学范式 连类之法 文本细读 诗史互证 接受史 poetic paradigm the category link way reading close mutul proof of history and poetry receptive histor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
  • 2钱钟书.给朱晓农的信[M]//胡范铸.钱钟书学术思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3.
  • 3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SeinundZeit)[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326.
  • 4黎兰.钱钟书与前期海德格尔[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0(1):116-122. 被引量:4
  • 5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6..
  • 6魏征.隋书·李谔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0.
  • 7谢敏玲.韩愈之古文变体研究第六章第二节(贰)[D].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系,2006.
  • 8叶国良.韩愈冢墓碑志文与前人之异及其对后世之影响[M].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98.
  • 9党圣元.钱钟书的文化通变观与学术方法论[J].中国社会科学,1999(4):180-197. 被引量:20

二级参考文献14

  • 1郑朝宗.研究古代文艺批评方法论上的一种范例——读《管锥编》与《旧文四篇》[J].文学评论,1980(6):52-61. 被引量:26
  • 2钱钟书.《给朱晓农的信》,转引自胡范铸.《钱钟书学术思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页.
  • 3倪梁康.《良知:在自知与共知之间-欧洲哲学中“良知”概念的结构内涵与历史发展》,刘东主编.《中国学术》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0、32页.
  • 4胡河清.《钱钟书的天命批判》,《真精神与旧途径-钱钟书的人文思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4-14页.
  • 5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见《路标》,转引自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第301页.
  • 6德里达.《文字与差异》,转引自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北京:三联书店,第160页.
  • 7敏泽.《论钱学的基本精神和历史贡献》,《文化昆仑:钱钟书其人其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358页.
  • 8钱钟书.《致何新》,杨子江编纂.《何新批判-研究与评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3、334页.
  • 9何新.《先锋艺术及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转移》,《艺术现象的符号-文化学阐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110页.
  • 10张祥龙.《“实际生活经验”的“形式显示”》,《德国哲学论丛》1996-1997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共引文献39

同被引文献11

  • 1刘顺.钱钟书诗学思考的语境与意义——读《管锥编·周易正义·乾》[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5):56-60. 被引量:1
  • 2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37.
  • 3胡河清.真精神与旧途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 4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
  • 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 6季进.钱锺书与现代西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94.
  • 7朱利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0:76.
  • 9徐中玉.古代文学理论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7.
  • 10艾朗诺.钱锺书写《管锥编》的动机与心情[N].东方早报,2010-11-14.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