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犹豫而迷茫的乡土文化守望——论贾平凹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中,贾平凹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守望姿态是比较突出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作者
贺仲明
机构地区
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0,共6页
Southe1rn Cultural Forum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二十年乡村伦理变迁与乡土小说发展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11BZW116
关键词
90年代以来
乡土文化
贾平凹
小说创作
迷茫
中国文学
主要表现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69
同被引文献
76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5
参考文献
10
1
李星.
当代中国的新乡土化叙述——评贾平凹长篇新作《秦腔》[J]
.小说评论,2005(4):71-75.
被引量:15
2
钟本康.
世纪之交:蜕变的痛苦挣扎──《土门》的隐喻意识[J]
.小说评论,1997(6):53-58.
被引量:3
3
刘志荣.
缓慢的流水与惶恐的挽歌——关于贾平凹的《秦腔》[J]
.文学评论,2006(2):146-151.
被引量:32
4
旷新年.
从《废都》到《白夜》[J]
.小说评论,1996(1):16-19.
被引量:29
5
贾平凹.
关于小说语言--在苏州大学的演讲[J]
.新世纪文学选刊,2002,0(5):58-61.
被引量:3
6
赵学勇,王鹏.
欲望的纵情与狂欢——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欲望叙事[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3):63-69.
被引量:2
7
张志忠.
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J]
.当代作家评论,1999(5):50-57.
被引量:18
8
李建军.
消极写作的典型文本——再评《怀念狼》兼论一种写作模式[J]
.南方文坛,2002(4):45-50.
被引量:28
9
贾平凹.
我心目中的小说——贾平凹自述[J]
.小说评论,2003(6):20-23.
被引量:44
10
肖云儒.
贾平凹长篇系列中的《高老庄》[J]
.当代作家评论,1999(2):26-30.
被引量:17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雷达.
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J]
.当代作家评论,1993(6):20-28.
被引量:59
2
李建军.
关于文学批评和陕西作家创作的答问[J]
.文艺争鸣,2000(6):25-28.
被引量:18
3
列子·杨朱第七[M].
4
.《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74页.
5
.《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5563页.
6
张爱玲.《<太太万岁>题记》.
7
《秦腔》6第3页.
8
《秦腔》后记,第561—563页,第565页.
9
张新颖.《如果文学不是“上升”的艺术,而是“下降”的艺术—谈<妇女闲聊录>》.林白.《妇女闲聊录》,新星出版社,2004年版.
10
阎连科.《寻求超越主义的现实—代后记》.阎连科小说《受活》,207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共引文献
169
1
周燕芬.
2020年的《暂坐》[J]
.文艺争鸣,2022(9):137-140.
被引量:1
2
李楠.
一曲现代社会的焦虑之歌——浅析《怀念狼》的多重意蕴[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12-14.
3
曹永洁.
浅论贾平凹长篇小说的重要元素——以《浮躁》《废都》《高老庄》为例[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
4
符杰祥,郝怀杰.
贾平凹小说20年研究述评[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5(6):20-23.
被引量:6
5
严英秀.
照亮灵魂的智性之光——论赵玫写作的知识分子特质[J]
.扬子江(评论),2009(4):76-80.
6
韩文霞.
宝黛钗式关系的现代演绎——《白夜》中男女主人公情爱关系解析[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1):25-26.
7
李明军.
科学的文学概念与精准的文学批评[J]
.学习与探索,2015(4):133-138.
8
邰科祥.
矫枉未必要过正——质疑李建军先生的“贾作四评”兼及文学批评的策略[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18-26.
9
邰科祥.
矫枉未必要过正——质疑李建军先生的“贾作四评”兼及文学批评的策略[J]
.南方文坛,2005(1):33-40.
被引量:4
10
朱曦.
散文的隐喻魅力——兼谈现当代散文的表现特征[J]
.当代文坛,2001(3):44-4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76
1
杨胜刚.
对贾平凹九十年代四部长篇小说的整体阅读[J]
.小说评论,1999(4):38-43.
被引量:9
2
张志忠.
贾平凹创作中的几个矛盾[J]
.当代作家评论,1999(5):50-57.
被引量:18
3
邢小利,仵埂,阎建滨,李建军,孙见喜,王永生,贾平凹.
《土门》与《土门》之外──关于贾平凹《土门》的对话[J]
.小说评论,1997(3):31-39.
被引量:22
4
孟繁华.
面对今日中国的关怀与忧患──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土门》[J]
.当代作家评论,1997(1):14-17.
被引量:34
5
白烨.
作为文学、文化现象的“陕军东征”[J]
.小说评论,1994(4):61-65.
被引量:12
6
王一川.
从启蒙到沟通——90代审美文化与人文精神转化论纲[J]
.文艺争鸣,1994(5):28-40.
被引量:35
7
雷达.
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J]
.当代作家评论,1993(6):20-28.
被引量:59
8
韩鲁华.
世纪末情结与东方艺术精神——《废都》题意解读[J]
.当代作家评论,1993(6):54-59.
被引量:13
9
陈晓明.
废墟上的狂欢节──评《废都》及其他[J]
.天津社会科学,1994(2):61-67.
被引量:18
10
金元浦,陶东风.
关于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问题[J]
.文艺理论研究,1996(3):17-22.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10
1
李伟.
贾平凹乡土小说的家园意识[J]
.重庆社会科学,2013(5):78-83.
被引量:3
2
李伟.
论近年来贾平凹乡土小说中的家庭伦理——以《秦腔》《高老庄》《土门》为例[J]
.文艺争鸣,2014(3):164-170.
被引量:5
3
孙金燕.
贾平凹《秦腔》以来四部长篇小说的符号学解读[J]
.小说评论,2015(6):82-88.
被引量:1
4
彭正生.
真实性、现实感与纠结的文化心态——读贾平凹的《极花》[J]
.当代文坛,2016(4):112-115.
被引量:4
5
廖智勇.
生存与毁灭:乡村悲剧的升华——论贾平凹《极花》[J]
.昭通学院学报,2016,38(6):19-22.
6
李志孝.
乡土文学传统及其当代变迁[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2):1-8.
7
余燕莉.
精神返乡与女性之殇——解读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8(2):71-74.
被引量:1
8
赵娟.
贾平凹小说中的乡土文化情结[J]
.黑河学院学报,2019,10(2):156-157.
9
彭国强.
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现代性质素[J]
.长安学刊,2021,12(3):51-53.
10
张欢.
众声喧哗的现场:1990年代《废都》批评史的考察[J]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0(4):117-12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5
1
曹刚.
论新世纪以来贾平凹的乡土叙述和修辞美学——以《秦腔》《古炉》和《老生》为考察对象[J]
.小说评论,2016,0(3):67-73.
被引量:1
2
魏晏龙.
星光叹蝶影 彩纸挽花魂——论贾平凹长篇小说《极花》中的三个隐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4):91-95.
被引量:4
3
訾西乐.
《高老庄》和《秦腔》反映的乡土文化流变[J]
.新乡学院学报,2017,34(4):44-47.
4
訾西乐.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进城”与“返乡”[J]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7(5):93-94.
5
王丽娜.
贾平凹《秦腔》的文化世界[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4):182-183.
被引量:1
6
李姚瑶.
灵与肉的迷离恍惚——论《极花》的三次灵肉分离[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8(2):11-12.
7
田园园.
对于胡蝶被解救后重归拐卖地的思考[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8(5):133-134.
8
隗锡意.
论贾平凹作品中的乡土叙事特色[J]
.青年时代,2016,0(18):14-14.
9
王宏妍.
《好人宋没用》底层叙事的空间向度[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2):94-97.
10
彭正生,方维保.
边地·边缘·边界——王华的文学视域、价值立场及精神限度[J]
.民族文学研究,2019,37(3):101-108.
被引量:2
1
纪念塞林格:文化守望的天堂与现实[J]
.今日中国,2010(3):9-9.
2
王世杰.
乡土小说人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白鹿原》与《秦腔》之比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6):19-23.
被引量:3
3
杨娟.
国内电影的文化守望与展望[J]
.戏剧丛刊,2002(6):95-95.
4
范曾.
文化守望与中国文艺复兴——答艺术界同行及文艺学博士生问[J]
.河北学刊,2008,28(1):249-253.
被引量:1
5
张延者.
《秦腔》——缅怀传统乡土文化的巨大碑石[J]
.当代小说,2009(3):49-50.
6
庄伟杰.
大地歌者的写作姿态——吉狄马加其人其诗解读[J]
.散文诗世界,2009,0(9):72-75.
7
周春宇,李侠云.
回望母国的文化守望——美国华文女作家严歌苓的“中国记忆”小说研究(三)[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2):80-82.
8
单士兵.
文化守望的天堂与现实[J]
.智慧少年(润),2010(3):52-53.
9
卢卡奇心灵深处的文化家园[J]
.学术界,2011(10):237-237.
10
段友文,陶博.
重述神话:华夏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再造——《碧奴》《后羿》《人间》解读[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134-138.
被引量:5
南方文坛
201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