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永恒的“生死场”:生命隐文的寓言结构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生死场》自1935年出版以来就成为批评界关注的重要作品。有关国家、民族、阶级、性别等多种叙事因素构成了本文意义的内在的连贯性整体,这个意义链本身决定了对《生死场》诠释的可能性范围。本文从作家生命意识与女性意识出发,阐释《生死场》对"生命"与"性别"的侧重,认同萧红作为女作家感性而具象的女性经验,彰显《生死场》的独特价值——生命隐文的寓言结构。对"生"与"死"的喻义阅读把我们引向了作家沉重的生命意识与女性意识的话语表达。揭示出人与动物一样无意义的"生"与"死",萧红描写出生命的乏味及盲目的形而下生存状态,蕴含着作家深刻的文化批判意识。
作者 郭力
出处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第1期91-94,共4页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基金 黑龙江省教育厅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532038)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许广平.追忆萧红[J].文艺复兴,1946,1(6).
  • 2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57-558.
  • 3萧红全集:上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

共引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