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区别“通假”和“假借”的必要性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假借"是"本无其字,因声托事"的造字方法,"通假"是指"既有此字,因声暂代"的用字现象,一个是历时概念,一个是共时概念,两者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厘清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建立起文字发展的时空观,对于阅读、整理古书和古汉语教学也大有裨益。
作者 周祥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1期116-117,126,共3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刘又辛.论假借[M]//罗堂培纪念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6.
  •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 4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756.
  • 5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 6刘又辛.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中国语文,1957,(5).
  • 7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20.
  • 8曹先擢.通假字释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83.
  • 9张双棣.论假借[J].辞书研究,1980(2):181-192. 被引量:5

共引文献1286

同被引文献11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