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区别“通假”和“假借”的必要性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假借"是"本无其字,因声托事"的造字方法,"通假"是指"既有此字,因声暂代"的用字现象,一个是历时概念,一个是共时概念,两者的性质和功能不同。厘清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建立起文字发展的时空观,对于阅读、整理古书和古汉语教学也大有裨益。
作者
周祥
机构地区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出处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1期116-117,126,共3页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关键词
假借
通假
区别
必要性
分类号
H122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1286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刘又辛.论假借[M]//罗堂培纪念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6.
2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
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756.
5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刘又辛.从汉字演变的历史看文字改革.中国语文,1957,(5).
7
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20.
8
曹先擢.通假字释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83.
9
张双棣.
论假借[J]
.辞书研究,1980(2):181-192.
被引量:5
共引文献
1286
1
靳青万.
论殷周的文祭——兼再释“文献”[J]
.文史哲,2001(2):86-90.
被引量:7
2
李国南.
英语观照下的汉语数量夸张研究——“三”“九”的汉文化特征[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28-32.
被引量:13
3
叶文宪.
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J]
.史学月刊,2001(3):34-40.
被引量:3
4
李道刚.
中国传统人权观念再探——一个比较法文化的视角[J]
.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11(2):53-59.
被引量:2
5
张涛.
经学与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J]
.文史哲,2001(5):62-68.
被引量:3
6
黄启良.
观音阁土话基本词汇与普通话基本词汇的比较[J]
.学术论坛,2005,28(2):146-151.
7
庄建灵.
英汉“秋”语词理据小考[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3(1):111-113.
被引量:1
8
徐润润,宋星.
一体两翼的诗歌本质论[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1):43-50.
9
宋巍,董慧芳.
从宝剑意象看侠义文学的发展[J]
.固原师专学报,2005,26(1):17-20.
10
张骏翚.
智愚说对先秦儒家人道观的消解及其文化影响[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9-102.
同被引文献
11
1
陈耀权.
试论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异同[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2(2):118-118.
被引量:1
2
黄文龙.
也谈古今字与通假字之辨别[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6):91-94.
被引量:7
3
张双棣.
论假借[J]
.辞书研究,1980(2):181-192.
被引量:5
4
姚小林.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0(2):43-44.
被引量:5
5
李嘉翼.
“假借”与“通假”辨异[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23(3):45-47.
被引量:3
6
陈丽萍.
略论“假借字”、“通假字”、“同源字”概念互混之源[J]
.保山师专学报,2007,26(6):51-54.
被引量:2
7
顾盼.
漫谈古汉语里的假借与通假[J]
.文学教育,2011(6):42-43.
被引量:1
8
王素梅.
浅谈通假字产生的原因[J]
.新乡学院学报,1998,19(3):18-19.
被引量:2
9
徐莉莉.
论“假借”与“通假”[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5):65-69.
被引量:6
10
江灏.
古汉语之假借与通假[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9,0(1):78-8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王婷.
假借字与通假字、古今字的关系辨析[J]
.语言与文化研究,2024,32(5):28-30.
2
冯丽梅.
通假字辨析研究述评[J]
.金田,2014,0(4):316-316.
1
宋悦魁.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辨析[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9(4):15-17.
被引量:1
2
刘常飞.
“假借”浅议[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23(4):49-50.
被引量:2
3
骆晶.
古代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5X):142-142.
4
阎笑古.
“其”字管窥[J]
.北方论丛,1987(2):48-50.
5
徐惠豹.
“‘其’字不能作主语”辩[J]
.张家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31-33.
6
王国江.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拿”的多义现象[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4(12):127-129.
被引量:1
7
丁韵.
也谈古汉语教学中的“词类活用”[J]
.才智,2013(12):207-208.
8
余淑荣.
古汉语中容易混淆的用字现象——通假字、古今字与异体字新辨[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4):95-96.
被引量:2
9
闫新艳.
浅谈表评价义的“有+N”结构[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22(2):104-108.
被引量:4
10
段逸山.
本有其字 依声托义——通假字举要[J]
.医古文知识,2002,19(3):41-43.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