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50
-
1潘红卫,梁志清.非线性生育率阶段结构种群模型的全局渐近稳定性[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2):22-25. 被引量:3
-
2梁志清,周泽文.非线性生育率阶段结构的收获模型[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4):382-384. 被引量:1
-
3刘琼.具阶段结构和第类功能反应的混合模型的持久性与周期解[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1):85-88. 被引量:4
-
4梁志清,陈兰荪.具三阶段结构的非自治单种群模型正周期解的存在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9(2):149-153. 被引量:4
-
5程晓云,胡志兴.具有阶段结构和Logistic死亡的传染病模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3):17-21.
-
6伍代勇,陈斯养.具有阶段结构的捕食-被捕食系统的全局渐近稳定性[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4):18-22. 被引量:3
-
7徐长永,王美娟,周艳丽.具阶段结构和Holling Ⅱ类功能反应的捕食系统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6,28(5):449-454. 被引量:4
-
8苏华,戴斌祥.一类具有阶段结构的HollingⅡ型捕食系统的一致持久性[J].经济数学,2006,23(3):293-296. 被引量:4
-
9胡殿旺.一类阶段结构捕食系统的持久性和全局稳定性[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7,27(1):68-70. 被引量:6
-
10苟清明,王稳地.一类有迁移的SIS流行病模型[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7,27(4):587-59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6
-
1黄淳.云南蒙古族妇女与传统文化的继承[J].民族研究,1996(2):47-52. 被引量:7
-
2方晓华.文化人类学与新疆文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7(1):2-6. 被引量:4
-
3张钟汝,吕明霞,李汉琳.上海民间妇女组织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妇运,2005(1):39-43. 被引量:6
-
4铁来提·易卜拉欣.塔克拉玛干:维吾尔人的精神花园[J]中国民族,2002(04).
-
5李竟成.走向21世纪:新疆文化转型的思考[J]新疆艺术,1998(04).
-
6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
7李竟成.走向21世纪:新疆文化转型的思考[J]新疆艺术,1998(04).
-
8罗会光.简论维吾尔族饮食文化[J].中国穆斯林,2008(4):14-17. 被引量:8
-
9冯怀信.试论伊斯兰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穆斯林,1999,0(1):12-16. 被引量:10
-
10马宝.浅谈维吾尔人饮食中的茶文化[J].中国穆斯林,2009(4):18-1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5
-
1孙金菊.女性身心健康的困境与改善——以夏村为例[J].政治人类学评论,2021(2):1-75.
-
2徐黎丽,孙金菊,玛丽亚.雅绍克.穆斯林妇女疾病和健康的人类学考察——以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某村庄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16-21. 被引量:4
-
3徐黎丽,纪婷婷.女性公共安全空间探析--以中国西北地区不同民族妇女民间组织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30-33. 被引量:1
-
4李军,沙彦奋.成为“兄弟”:新疆伊犁回族社会中的“恰依”现象[J].宁夏社会科学,2013(1):76-80. 被引量:5
-
5热娜古丽.卡德尔.维吾尔女性中的“恰依”(茶会)现象研究[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3(5):23-24. 被引量:4
-
6杨同飞.维吾尔族“恰依”活动在喀什地区社会基础重构中的作用[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4(3).
-
7热比亚木,艾尼外尔,瓦力,沙吾提.帕万.新疆罗布泊维吾尔人民间饮食文化调查研究[J].科教文汇,2015(6):225-226. 被引量:1
-
8马婷.新疆伊犁回族女性“茶会”的人际关系[J].回族研究,2016(2):90-94. 被引量:2
-
9李慧娟.论维吾尔族妇女民间互助组织“恰依”[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6):53-54. 被引量:2
-
10田振江.论少数民族濒危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吐鲁番维吾尔族穆纳加提为例[J].喀什大学学报,2016,37(5):35-38.
-
1马筱薇,张建平.“舌尖上”的文化传播[J].电影评介,2013(2):87-89. 被引量:7
-
2薛冬.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迁的特征及其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29(2):92-95. 被引量:2
-
3马会琼,张联英.文化变迁视野下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昭通市鲁甸县桃源民族乡为个案[J].学术探索,2013(8):122-125.
-
4洪涛.最大帝国的最伟大诗人维吉尔[J].世界文化,1989(1):3-4.
-
5潘倩菲.从《金枝》所想到的——中西戏剧结局背后的文化意蕴[J].中文自学指导,2001(3):28-29. 被引量:1
-
6黄绍文,王馨,孔梅.哈尼族传统文化变迁与调适[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1(4):24-30. 被引量:1
-
7《贵州苗族地区教育发展与民族传统文化变迁》[J].理论与当代,2016,0(8):38-38. 被引量:1
-
8朱映占.消失与建构:对基诺族传统文化变迁与保护的解析[J].学理论,2009(24):177-178. 被引量:1
-
9李元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过程分析——以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牧民定居点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32(3):92-96. 被引量:6
-
10丁希勤.从地藏信仰的兴起看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变迁[J].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55-57.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