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由“少女毁容案”看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心理特点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2012年2月,"少女毁容案"在网络爆发,从事件初期充斥着极端暴力言词的"一边倒"局面到传统媒体深度介入后网络舆论渐趋平静和回归理性,这一过程体现了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心理的一系列特点。本文试从传播学的"刻板成见"、"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三种理论入手,分析此事件中潜藏的网民心理特点,呼吁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运用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
作者
杨婧
机构地区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东南传播》
2012年第7期84-85,共2页
Southeast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少女毁容案
刻板成见
群体极化
沉默的
螺旋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8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面前'李阔.“少女毁容案”再调查:从高温到常温[N].新安晚报,2012-02-29(14).
2
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
李艳.
“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的阅读札记[J]
.东南传播,2010(5):86-88.
被引量:35
4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0.
5
叶宁玉,王鑫.
从若干公共事件剖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J]
.新闻记者,2012(1):46-51.
被引量:25
二级参考文献
11
1
黄旦.
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李普曼《公众舆论》阅读札记[J]
.新闻记者,2005(11):68-71.
被引量:38
2
姜红.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J]
.新闻记者,2006(2):84-85.
被引量:20
3
托克维尔.2007,《论美国的民主》,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4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
5
Stoner, J.P.iskyand CautiousShiftsin Group Decisions:Thelnfluen ceofWidelyHeldValu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68, 4(4):442-459.
6
Moscovici, SandZavanoni, M.TheGroupasaPolarizerofAttitudes. JournalofPet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 1969, 12(2):125-135.
7
Sarita, YandDanala, B.Dynarr;icDebates:AnAnalysisofGroupPolar izationoverTimeonTwitter.BunetinofScience, TechnologyandSociety, 2010, 30(5):.
8
Choon- LingSia.BernardC.Y.TanandKwok- KeeWei.Group Polarizationand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Effectsof Communication Cues, Social Presenceand Anonymity.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2(13):70-90.
9
沈阳.《2011年3季度网络舆情报告》,2011年.
10
王四新.
从黄静案看媒体与司法的关系[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29(6):48-51.
被引量:10
共引文献
85
1
赵欣.
大学生中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及应对策略思考[J]
.北京教育(德育),2020(10):55-58.
2
刘春波.
李普曼“刻板成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功能[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633-636.
被引量:3
3
刘青.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综述[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3(3):56-59.
被引量:2
4
夏玉成.
和谐社会与公共舆论自由独立精神之辩[J]
.云南社会科学,2006(1):6-9.
被引量:2
5
夏玉成.
公共舆论的精神品格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
.理论与改革,2006(1):132-135.
被引量:1
6
张维平.
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媒体的角色地位[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2):15-19.
7
丁桃.
论博客社区中公共领域的理性缺失[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29(1):129-133.
被引量:3
8
言靖.
舆论的成因分析[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83-86.
9
刘勇,李娟.
典型报道现实困境的再思考——基于多重维度的考量[J]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69-72.
被引量:1
10
李洋,陈刚.
民主实验和新闻改革——美国公共新闻事业思想评析[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3):154-159.
被引量:4
1
谢梦姣,马鸿龙.
从“合肥少女毁容案”看新闻报道的专业性[J]
.新闻世界,2012(7):291-292.
被引量:2
2
李晓洵,韩昱.
喧哗网络事件事实真相的呈现——以“少女毁容案”为例[J]
.东南传播,2012(8):71-72.
3
邵高俊祎.
浅析网络传播语境下政府强化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
.中国传媒科技,2013(2X):143-144.
4
孔令智,薛寿鹏,袁振宁,朱少叶,王帅帅,董成双.
网络传播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适用现状研究[J]
.东南传播,2015(2):95-97.
被引量:1
5
赵泽云.
缺失的社会公德——《毁容的长城》编后手记[J]
.新闻三昧,2006,0(5):20-23.
6
朱俊,黄豆.
新华网“少女毁容案”报道与评论的框架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22):32-33.
7
岳平.
媒体不应披露未成年人姓名图像[J]
.新闻与写作,2012(4):96-96.
8
郭静,严洋.
对“少女毁容案”报道的框架分析[J]
.新闻世界,2012(4):224-225.
9
杨雨文.
汽车与“运输”——新闻与宣传关系再探[J]
.视听界,1997(5):15-11.
10
姜涞.
少女毁容案中的媒体伦理值得反思[J]
.党建文汇(下半月),2012(6):37-37.
东南传播
2012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