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历代服饰中的“平面”加“衣缘”现象(上篇)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12
-
1陈娟娟.清代服饰艺术[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2):81-96. 被引量:8
-
2王晖.试论我国传统服饰缘饰的内涵[J].中国纤检,2007(12):60-63. 被引量:12
-
3高廷愉. 普安州志:货类·蓝靛[M]. 刻本.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 卷二.
-
4郭辅相. 八寨县志稿:物产·草类[M]. 铅印本. 民国二十一年(1932): 卷十九.
-
5梁惠娥,胡少华.清代女性服饰中的如意云纹[J].丝绸,2009,46(12):50-52. 被引量:9
-
6江汝南.少数民族服饰的情感功能初探[J].丝绸,2010,47(1):52-55. 被引量:9
-
7赵明.直线裁剪与双重性结构——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J].装饰,2012(1):110-112. 被引量:34
-
8徐雯.汉族传统服饰图案的统一性特征分析[J].装饰,2012(6):76-77. 被引量:7
-
9温润,石林.论女装变革下的民国丝绸纹样[J].丝绸,2014,51(11):73-78. 被引量:4
-
10高丹丹.浅析晚清汉族传统服饰边饰艺术中的特色工艺表现析——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晚清经典藏品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4):56-59. 被引量:2
引证文献5
-
1陈婧.衣缘饰边之中西文化比较[J].饰(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2006(4):37-40. 被引量:2
-
2周莹.黔东南剑河苗族锡绣服饰艺术特征分析[J].丝绸,2015,52(11):64-68. 被引量:5
-
3高丹丹.汉族传统服饰中的边饰艺术探析——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晚清经典藏品为主要研究实例[J].艺术设计研究,2016(2):42-46. 被引量:9
-
4刘婷婷,冯伟一.无饰不成缘边——试论中国传统服饰中衣缘的装饰性特征[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9(12X):247-249. 被引量:2
-
5王巧,宋柳叶,李正.清代女性服装的缘饰艺术探究[J].丝绸,2020,57(5):96-101.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22
-
1李文浩.维吾尔族装饰艺术中的菱格纹饰探析[J].装饰,2014(12):127-128. 被引量:4
-
2李哲,张瑶.满族袍服缘饰与风格线审美[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4):102-102.
-
3黄燕飞.中国元素:丝绸华服设计的灵感源泉[J].美术教育研究,2016(12):44-46. 被引量:1
-
4高丹丹.汉族传统服饰中的边饰艺术探析——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晚清经典藏品为主要研究实例[J].艺术设计研究,2016(2):42-46. 被引量:9
-
5吴晔旎,李欣华.中国传统镶滚工艺的现代化创新——以凤尾裙为例[J].丝绸,2018,55(4):65-70. 被引量:1
-
6刘鹤.浙江仙居民间百花童背褡装饰特征及民俗内涵[J].丝绸,2018,55(5):84-90. 被引量:5
-
7林郁菲,吴继辉,范莉.清代中后期女袄结构比例解析[J].丝绸,2019,56(5):73-78. 被引量:3
-
8王巧,宋柳叶,李正.清代女性服装的缘饰艺术探究[J].丝绸,2020,57(5):96-101. 被引量:4
-
9邓子叙,周怡.传统苗族锡绣在当代革制品中的应用方式探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0,30(4):67-71. 被引量:15
-
10陈钰丹,张佳蔚,张毅,徐亚平.清代挽袖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辨析[J].丝绸,2021,58(1):100-105. 被引量:6
-
1陈挥地.从汉族服饰演变看中国传统文化[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7):161-161. 被引量:1
-
2侯卫敏,周丽英.服装设计的民族化与国际化[J].现代交际,2011(6):86-86. 被引量:1
-
3何艳迪.中国裙装史简论[J].科技经济市场,2015(6):103-103.
-
4陈长芬.构图有道[J].中国摄影,2000,0(6):30-33.
-
5马炎,康洁平.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元素在民族服饰上的体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S3):123-124.
-
6马炎.文化传播与服饰变异之探索[J].文化月刊,2006,0(3):126-127.
-
7程蓓.浅谈中国封建社会服饰演变[J].辽宁丝绸,2014(4):36-37.
-
8焦雪琴.中国古代女性服饰演变[J].黑龙江史志,2015(14):29-29. 被引量:1
-
9张默涵.从袖根部分的处理试析东方平面服装的空间处理技巧[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6,31(3):56-59. 被引量:1
-
10刘莎妮娅.浅析舒适性在服饰演变中的决定性作用[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2(9):6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