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浅谈归经理论对组方配伍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归经理论之形成与发展对中医组方配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阐析方剂组成原理与指导组方配伍两方面。其对组方配伍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按经络归经配伍组方、按脏腑归经配伍组方、按部位归经配伍组方以及选用引经药配伍组方。
作者
王烨燃
李冀
机构地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医药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10-11,共2页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关键词
归经
组方
配伍
指导作用
分类号
R289 [医药卫生—方剂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5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47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5
参考文献
2
1
孙敏,刘树民.
基于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的若干思考[J]
.中医药信息,2010,27(5):3-4.
被引量:7
2
王磊,裴丽,杨云松.
近10年关于中药药性的理论性研究及其分析[J]
.中医药信息,2012,29(1):127-129.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35
1
杨晓.
从升降浮沉看中药功效的双向性[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2):719-719.
被引量:2
2
王宇,李祖伦.
中药基础理论研究思路与方法刍议[J]
.四川中医,2005,23(2):4-6.
被引量:6
3
朱焕平.
升降浮沉内涵及临床指导作用[J]
.中医药学刊,2005,23(3):532-533.
被引量:5
4
张养生,杨轶.
中药性能理论的不系统性分析[J]
.陕西中医,2005,26(6):576-578.
被引量:6
5
张廷模,王建.
浅析中药药性“一药二气”说[J]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53-1154.
被引量:26
6
王华楠.
论五行理论与五味配伍[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1):56-57.
被引量:3
7
范缨.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应用体会[J]
.新中医,2006,38(6):63-64.
被引量:5
8
胡爱萍.
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思考[J]
.光明中医,2006,21(10):20-22.
被引量:24
9
邓家刚,秦华珍,郭宏伟.
平性药药性定位及其作用特点的理论探讨[J]
.广西中医药,2007,30(2):32-33.
被引量:31
10
张冰,翟华强,林志健,倪莉.
从“三要素”理念探讨中药药性之核心构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0):656-657.
被引量:33
共引文献
12
1
王磊,裴丽,杨云松.
近10年关于中药药性的理论性研究及其分析[J]
.中医药信息,2012,29(1):127-129.
被引量:7
2
许福泉,管华诗,冯媛媛,郭雷,阎斌伦.
基于化学成分的中药归经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2,8(5):197-199.
被引量:6
3
吴瑕.
中药药性理论[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11):70-70.
被引量:3
4
杨昆蓉,褚贵保.
张元素遣方用药特色探析[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1):78-79.
被引量:1
5
李明媚.
基于中药归经理论现代研究的若干思考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2,12(10):279-279.
被引量:1
6
魏珍珍,苗艳艳,苗明三.
药性凉的现代研究及相互关系[J]
.中医学报,2013,28(7):999-1002.
被引量:8
7
张立平,汤尔群.
中药药性理论源流和内容范畴分析[J]
.世界中医药,2014,9(8):998-1000.
被引量:7
8
闫波,孙国祥,孙万阳,迟晗笑.
中药寒热温凉四性研究方法与思路[J]
.中南药学,2016,14(6):572-580.
被引量:16
9
曹景琳,仇琪,林阳.
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2016,11(10):1580-1584.
被引量:2
10
周佳,杨明慧,周启昕,徐岩,刘玥欣,赵昕彤,李鑫,许佳明,黄晓巍.
吉林省不同产地和采收时间对白屈菜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
.人参研究,2020,32(1):25-3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47
1
谢强,张的风.
引药在中医临床的应用[J]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07(4):38-40.
被引量:1
2
李俊哲.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J]
.中医研究,2004,17(6):8-9.
被引量:5
3
王树荣,王欣,胡霜.
白术、茯苓归经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1):1076-1079.
被引量:5
4
史正新.
中药归经与受体学说[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3,16(2):4-5.
被引量:11
5
王树荣,翟继伟,盖英臣,郑群,孙明江.
天麻、桔梗、元胡归经的实验研究[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29(1):44-46.
被引量:27
6
杨大坚.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及在方剂靶向疗效中的作用[J]
.中医药学刊,2005,23(9):1708-1709.
被引量:10
7
张杰,李涢.
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开展中药归经理论实质的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5-7.
被引量:15
8
张吉仲,马晨.
藏药余甘子归经的实验研究[J]
.河南中医,2007,27(5):26-28.
被引量:4
9
陈月娥,赵威.
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研究中药的归经作用[J]
.新中医,2007,39(7):88-89.
被引量:4
10
李艳菊,刘辉,王虹菲,郭月秋.
基于文献数据库分析中药特征与免疫效应的关系及其数学模型的建立[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783-1786.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丁凡,巩江,崔超,李玮,郝保华,刘建利,孙文基,倪士峰.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概况[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3):127-130.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5
1
黄光强,梁洁,林婧,陈晓思,信晨曦,杨川川,周昱杉.
以黄芩为例的中药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2020,29(3):285-292.
被引量:14
2
杨豪杰,孙芳园,尹璐,刘华.
基于循证医学的痔术后中药外用规律探讨[J]
.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1):2059-2064.
被引量:3
3
李成伟.
中医内科疾病用药归经的分析与思考[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6):69-70.
被引量:1
4
薄荣强,宋庆桥,褚瑜光,石晶晶,汪九重,魏娜敏,邱志凌.
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探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3):271-275.
被引量:6
5
奚熙线.
中医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管理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22):189-190.
被引量:4
1
陈承平.
试论中医组方配伍之辩证关系[J]
.医学与哲学(B),2006,27(7):73-73.
被引量:1
2
首届全国方剂组成原理高峰论坛征文通知[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1):320-320.
3
谢卫红.
《脾胃论》之随时用药论[J]
.光明中医,2009,24(8):1430-1431.
被引量:1
4
潘静,马威,管竞环.
病机十九条疾病脏腑归经理论临床应用研究[J]
.中医学报,2015,30(1):63-65.
被引量:7
5
首届全国方剂组成原理高峰论坛征文通知[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7):292-292.
6
首届全国方剂组成原理高峰论坛征文通知[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0):320-320.
7
张新静,刘玲.
从青光眼辨治规律论房水属肝理论[J]
.山西中医,2010,26(10):47-48.
被引量:4
8
首届全国方剂组成原理高峰论坛征文通知[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288-288.
9
首届全国方剂组成原理高峰论坛征文通知[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6):292-292.
10
首届全国方剂组成原理高峰论坛征文通知[J]
.天津中医药,2012,29(1):51-51.
中医药学报
201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