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的启示——试谈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效应
被引量:8
出处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共5页
Resources Science
同被引文献109
-
1邓涛,吴飞翔,苏涛,周浙昆.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0,0(2):177-193. 被引量:18
-
2郑度,潘裕生,武素功,张青松.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J].自然资源学报,1988,3(2):186-189. 被引量:6
-
3杨逸畴.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J].资源科学,1986,16(4):97-99. 被引量:1
-
4孙鸿烈,李文华,章铭陶,韩裕丰.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J].资源科学,1986,16(3):22-30. 被引量:12
-
5温景春.综合考察公开出版的部分成果[J].资源科学,1986,16(3):114-116. 被引量:2
-
6章铭陶.青藏高原(横断山区部分)综合科学考察丛书编辑出版会议在京召开[J].资源科学,1985,15(1):46-46. 被引量:1
-
7孙鸿烈.西藏高原的综合科学考察史[J].中国科技史杂志,1984,19(2):10-19. 被引量:10
-
8谭福安.青藏高原(横断山区部分)综合科学考察队召开1983年度工作会议[J].资源科学,1983,13(4):95-96. 被引量:1
-
9郭长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1年开始转入横断山地区考察[J].资源科学,1981,11(1):10-10. 被引量:1
-
10赵文津,K.D.Nelson,L.D.Brown,郭宗汾.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概况[J].地球物理学报,1993,36(1):124-124. 被引量:9
引证文献8
-
1刘琦,黄荣光.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科考 以《考察报告》为中心[J].科学文化评论,2022,19(6):36-54.
-
2周辉,张铭,王文远,国连杰.勤于求实 勇于探索——记刘东生院士的科学研究活动[J].中国基础科学,2004,6(5):24-26.
-
3郑度.青藏科学研究范式与效应[J].自然杂志,2009,31(5):249-253. 被引量:5
-
4王一婷.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登山科考的历程及其贡献[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2):22-26. 被引量:1
-
5胡健,曹全恒,胡金娇.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主题演变、主要成果及展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7(2):111-116. 被引量:4
-
6姚檀栋,王伟财,安宝晟,朴世龙,陈发虎.1949-2017年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历程[J].地理学报,2022,77(7):1586-1602. 被引量:13
-
7杨改河,王得祥,李轶冰.有关江河源区的科学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1-4. 被引量:9
-
8王得祥,李轶冰,杨改河.江河源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现状及进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5-10.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42
-
1刘琦,黄荣光.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科考 以《考察报告》为中心[J].科学文化评论,2022,19(6):36-54.
-
2刘延国,王青,高志勇,刘大健,王军.高海拔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刍论[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35(S1):315-321.
-
3潘竟虎,王建.高寒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以青海省长江黄河源区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80-86. 被引量:13
-
4潘竟虎,刘菊玲,王建.基于遥感与GIS的江河源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27(3):419-425. 被引量:42
-
5任继周,林慧龙.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建设构想[J].草业学报,2005,14(2):1-8. 被引量:60
-
6潘竟虎,刘菊玲.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4):69-74. 被引量:53
-
7尚占环,龙瑞军,马玉寿.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特征、危害及治理思路探讨[J].中国草地学报,2006,28(1):69-74. 被引量:60
-
8刘青,胡振鹏.江河源区复合生态系统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27(2):250-253. 被引量:4
-
9尚占环,龙瑞军,马玉寿.青藏高原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分析与探讨[J].草业科学,2007,24(3):1-7. 被引量:40
-
10陈克龙,李双成,李迪强,陈英玉,朵海瑞,王永生.长江源区和黄河源区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对比研究[J].生态经济,2008,24(11):32-35.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