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巴马县瑶、壮铜鼓乐手语言行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Behavior of Bronze Drum Musicians of Yao,Zhuang in Bama Count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当我们探明巴马壮族的铜鼓乐技法的来源,会发现壮族铜鼓乐技法是对番瑶铜鼓乐技法一个吸收、融合、创新的过程。壮族是定居的族群,所以在音乐结构上更表现为吸收、融合开放的民族品格;而瑶族是迁徙的族群,所以在音乐结构上特别强调"归源",无论再高级的曲目都一定要回到初级曲目,表现出迁徙族群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深刻记忆,对于遥远故乡的纪念,对于根性文化的坚守。
作者 刘雯
出处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27,共5页 Musicology in China
基金 201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布努瑶音乐研究>(编号11YJC760054)阶段性成果之一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11

  • 1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4页.
  • 2Shweder.Richard A., "Anthropology's romantic rebellion against the enlightment or there's more to thinking than reason and evidence", in Shweder, Richard A, and Rober A,Le Vine eds., Culture Theory: 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pp. 27-6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 3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由》[A]..《当地人怎样想》[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03..
  • 4Geertz, Colliford, "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 on the nature of anthropological understanding", in Shweder, Richard A. and Robert A. Levine eds., Culture Theory: 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pp, 123-13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 5格尔茨.《文化的阐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第11,19页.
  • 6格尔茨.《文化的阐释》英文版[M].London.Fontana Press,1993.第89页.
  • 7Fabian, Johannes, Time and the Other: How Anthropology Makes Its Objec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 8.《勒俄特依》[M].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27-37页.
  • 9海德格尔 陈嘉映 王庆节 译.《存在与时问》[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46页.
  • 10海德格尔著 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页.

共引文献19

同被引文献14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