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脾阴虚之临证探讨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关于阴阳,《素问·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人之五脏,亦各有阴阳,脾属五脏之一,当有脾阴脾阳之分;其病理,当有脾阳虚与脾阴虚之分。临床脾阴虚证并不乏见,明·缪仲淳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清·唐容川于《血证论》云“脾润则长养脏腑”,明确提出“调理脾胃,须分阴阳”。历代医家对脾阳虚证论述较多,尤其是李东垣之《脾胃论》与《内外伤辨惑论》之后,对脾阳虚证的认识更日趋详备;而对脾阴虚证论述相对较少,至今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
出处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21期2361-2363,共3页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8.
  • 2李时珍.濒湖脉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35.
  • 3朱震亨.局方发挥[M].北京:中华书局,1985:77.
  • 4万密斋.万氏家传养生四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
  • 5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56.
  • 6周慎斋.慎斋遗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7:9.
  • 7贝叔英 魏睦新 等.脾阴虚证的诊断[J].浙江中医杂志,1988,23(1):1-1.
  • 8陈修园.医学实在易[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7.

共引文献25

同被引文献56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