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先秦哲学中的“静”观念 被引量:2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静,最初与动相对,后来逐渐发展出政治安宁等褒义,并在春秋时期具有了德行的意义。先秦儒家十分重视静,孔子以静比喻"仁者",孟子讲"不动心",荀子讲"虚一而静",都认同静在工夫修养中的意义。但在儒家看来,静并不是第一性的观念,它是依附于礼或心的第二性观念。而在道家思想中,静被视作第一性的观念,是可以代表道的,所以静是道家本体论、宇宙论、修养论的重要观念。在法家和纵横家等其他先秦诸子的理解中,静则被视作一种有效的工具或方法,来实现政治目的。经过先秦哲学的发展,静具有了工具性、工夫论、本体论等丰富含义,这是动所没有的。
作者 王正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0-54,共5页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关键词 先秦哲学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 1张岱年全集(第二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同被引文献22

  • 1刘可钦,赵晖.论“静”的美学意义[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7(2):87-90. 被引量:3
  • 2赵大军.画至神妙处必有静气——透视“静”与文人山水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04(3):142-143. 被引量:1
  •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88、324页.
  • 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 5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4页.
  • 6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 7李壮鹰.《诗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 8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洲序》,载周祖魂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185页.
  • 9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续诗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8页.
  • 10韩愈.《和席八十二韵》,载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78页.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