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民间形式向民族形式转型的标志——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1942年《讲话》发表之后,为适应新形式新需求,传统的民间艺术——秧歌迅速参与到政治文化建设运动中,出现了"新秧歌剧",并发展为"新歌剧",实践上贯彻了《讲话》精神,理论上揭开了民间艺术从民间形式向民族形式转型的大幕。
作者
李莉
王金胜
机构地区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青岛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6-173,共8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关键词
《讲话》
“新秧歌剧”
“新歌剧”
转型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5
共引文献
125
同被引文献
54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30
参考文献
15
1
张庚:《论边区剧运和戏剧的技术教育》,《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湖南文艺出版杜1984年版,第475、476、476页.
2
张庚:《谈秧歌运动的概况》,《延安文艺丛书·文艺理论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488页.
3
贺敬之:《(自毛女)的创作与演出》,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刨作《白毛女》,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4
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一代——看了春节秧歌之后》,《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44、445、448、444-445页.
5
胡星亮.
论中国现代新歌剧[J]
.社会科学战线,1995(5):222-229.
被引量:6
6
安波:《由鲁艺的秧歌创作谈到秧歌的前途》,《解放日报》1943年4月12日.
7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8、861页.
8
《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3页.
9
张庚.《回忆延安鲁艺的戏剧活动》,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8页.
10
何其芳.《关于艺术群众化问题》[A]..《何其芳文集》(第4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共引文献
125
1
王瑢.
“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情感艺术与演唱处理[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28(9):21-26.
被引量:2
2
支克坚.
鲁迅和胡适[J]
.甘肃社会科学,2004(5):47-53.
被引量:4
3
高小康.
文化冲突与文学的“喧哗”[J]
.文学评论,2000(5):110-116.
被引量:5
4
袁盛勇.
延安时期工农写作的话语指向——提倡工农同志写文章[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228-231.
被引量:3
5
郭国昌.
文艺奖金与解放区的文学大众化思潮[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4):87-100.
被引量:4
6
南帆.
大众文学的历史涵义[J]
.文艺理论研究,2001(4):2-8.
被引量:13
7
陈伟军.
“大众化”叙述中的文化张力——论“文革”前十七年通俗小说的生产与传播[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92-95.
8
李晓宁.
泛政治化文学叙事的文化检讨[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3):99-103.
被引量:3
9
常彬.
延安时期丁玲女性立场的坚持与放弃[J]
.文学评论,2005(5):86-94.
被引量:26
10
张清民.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思想史意义[J]
.高校理论战线,2005(11):54-5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54
1
郭玉琼.
新秧歌剧:政治伦理与民间伦理的双重演示[J]
.粤海风,2007(5):60-63.
被引量:5
2
全国歌剧座谈会纪要[J]
.人民音乐,1982(3):13-15.
被引量:5
3
胡星亮.
论中国现代新歌剧[J]
.社会科学战线,1995(5):222-229.
被引量:6
4
郭玉琼.
发现秧歌:狂欢与规训——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246-259.
被引量:21
5
赵稀方.
也说《秧歌》与《赤地之恋》[J]
.文学自由谈,2006(2):124-129.
被引量:2
6
黄科安.
戏剧、狂欢与建构中共意识形态的叙事功能——刍议延安秧歌运动的兴起[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4.
被引量:3
7
钟宗宪.
民俗节日氛围营造与文化空间存续——以台湾民俗节日与商业性文化游乐园区为例[J]
.河南社会科学,2007,15(4):9-12.
被引量:18
8
满新颖.
是歌剧还是话剧——论《扬子江暴风雨》作为“新歌剧”的名与实[J]
.音乐研究,2007(3):62-64.
被引量:11
9
毛巧晖.
新秧歌运动:民间文学进入主流的一次尝试[J]
.晋阳学刊,2007(5):121-124.
被引量:3
10
张伯瑜.
中国传统音乐发展中的四种转型方法[J]
.人民音乐,2008(1):76-78.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5
1
徐赣丽.
民间艺术的当代变迁——以手工艺为中心[J]
.民族艺术,2019(6):50-58.
被引量:24
2
肖振宇,吴重阳.
解放区秧歌剧研究梳理与展望[J]
.戏剧文学,2019(11):137-144.
被引量:1
3
惠雁冰.
新秧歌剧中的“新式家庭”[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5):96-101.
被引量:2
4
胡一峰.
秧歌革命化与创造民族新文艺——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史视野下的考察[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6):10-20.
被引量:3
5
江棘.
“咏叹”如何入“戏”:重审现代中国新歌剧问题的一组关键词[J]
.文艺研究,2024(7):102-114.
二级引证文献
30
1
杨馥宁,王铮,张珺敏,贾靖湉.
基于知识图谱的“延安戏剧”研究进展分析[J]
.知识管理论坛,2023(6):526-539.
2
胡一峰.
作为“方法”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歌剧《白毛女》的文化命运为中心[J]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2,7(2):1-7.
被引量:1
3
高秦艳.
海派民间美术的当代价值与活化创新研究——以上海乡土绘画为例[J]
.设计艺术研究,2021(2):84-88.
被引量:2
4
林继富,谭萌.
反思、自省与朝向生活——2019年中国民俗学[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0,12(2):115-132.
被引量:2
5
黄信初.
柳暗花明又一村——湖湘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时代契机[J]
.湖南包装,2020,35(1):62-64.
被引量:3
6
高秦艳.
传承转型语境下海派罗店灯彩融入节事IP营造探索[J]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0(4):96-99.
7
胡昳,赵巧艳.
时空场域下民间手工艺的情境重构——以淮阳泥泥狗为例[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20,37(6):141-147.
被引量:3
8
孙旭阳.
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及其传承探究[J]
.艺术科技,2021,34(10):91-92.
被引量:1
9
王哲林,覃莉.
汾阳九枝社柳编的质文融合研究[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5):43-51.
10
苑永琴.
民间文化艺术的跨区域营销推广策略[J]
.现代营销(下),2021(9):62-63.
被引量:1
1
李蒲星.
民间形式在求真——王志坚中国画析解[J]
.创作与评论,2014(6):90-92.
2
韩惠民.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实践者——谈著名版画家力群的艺术道路[J]
.美术,1992(11):14-17.
3
吕丁.
毛泽东的故乡人畅谈《讲话》哺育情——湖南举办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座谈会[J]
.人民音乐,1992(5):24-25.
4
朱金楼.
王流秋的画[J]
.美术,1996(12):33-34.
5
张蔚.
秧歌文化的形态呈现——海阳秧歌的民间形式与舞台风格[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3):69-75.
被引量:11
6
范美俊.
明代中后期徐渭的书画转型与心学背景[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2):106-112.
被引量:1
7
高平升.
简析中国艺术审美之装饰意味美特征[J]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5):148-148.
8
最后的金乡花鼓戏[J]
.城色,2012,0(10):35-35.
9
范美俊.
晚明徐渭的书画转型及其心学背景[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1):120-124.
10
高鹏.
新歌剧回顾及其他——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周年[J]
.当代戏剧,1993(5):4-5.
被引量: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