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7期21-23,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26
-
1刘向先,李文清.受体的主体性:高校德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11(6):75-76. 被引量:2
-
2张多来.注重高校“两课”教学的艺术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2):29-30. 被引量:2
-
3范雁存.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系统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12):44-46. 被引量:8
-
4马建青.多媒体教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3):27-28. 被引量:9
-
5钱焕琦.高校“两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及其应对方略[J].高校理论战线,2001(8):43-46. 被引量:23
-
6徐朝旭.“两课”教学如何理论联系实际[J].高校理论战线,2001(11):60-62. 被引量:18
-
7周华虎.论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5):112-114. 被引量:1
-
8[7]郁振华.哲学教学新思维[N].社会科学报,1995,4.27.
-
9[16]Richchard L Weaver I "What makes a teacher Dynamic", Virginia Journal of education. 86(February) 1993. 6-12.
-
10杨杏芳 李小平.培养创新人材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J].高等敦育研究,2000,91(3):23-24.
引证文献6
-
1刘向先.“两课”教学方法诸模式实验报告[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18-21. 被引量:2
-
2苑文英,高艳华,李春梅.成人院校寄生虫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0,17(4):53-54.
-
3叶溪生.深化改革 不断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03S):87-89. 被引量:1
-
4林孟清.“对话”:高校“两课”教学方法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5):79-82. 被引量:1
-
5陈玮.浅谈提高高校“两课”的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06(11X):123-123.
-
6阳功生.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努力提高“两课”教学质量[J].青海师专学报,2002,22(3):77-79.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
-
1李宗玲.关于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7):39-40. 被引量:1
-
2王影.从教育者视角浅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78-79. 被引量:1
-
3白海燕.开创“两课”教学新天地[J].沧桑,2009(2):190-190. 被引量:1
-
4张绍伟,王胜,刘建国,吴家媛,钟雯怡,毕翔.知行合一的口腔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840-841. 被引量:2
-
5周艳红.高职教学之范例教学法研究[J].教师,2012(5):90-91. 被引量:2
-
1崔轶成.“两课”课程体系和结构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3(3):59-64.
-
2顾海良.谈谈“两课”教学方法改革的两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0(17):18-19. 被引量:20
-
3王媛.浅谈“两课”教学中的“六多”[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8(1):101-103. 被引量:1
-
4杨丽宏.云南省高校“两课”教学情况调查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1998(4):45-47.
-
5顾海良.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课程新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1999(20):3-4. 被引量:1
-
6方锦华.与时俱进,改革“两课”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J].经济师,2004(11):98-99.
-
7关于推荐订阅《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的通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6):49-49.
-
8玉珍.深化“两课”改革 提高教学效益[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3):67-68. 被引量:1
-
9刘志.基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高校“两课”教学模式探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7):160-160.
-
10向慧萍.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两课”课程开发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2(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