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41-43,共3页
Education Exploration
参考文献4
-
1李红婷,綦明男,杨燕钧.问题解决教学相关理论及课堂教学模式[J].数学教育学报,1998,7(4):54-57. 被引量:26
-
2李红婷,綦明男,杨燕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J].山东教育,1998,0(12):17-20. 被引量:10
-
3綦明男,李光芹.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发现式教学法[J].数学教育学报,1997,6(3):45-48. 被引量:3
-
4张维忠.问题解决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1994,14(4):37-41.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46
-
1王兄.数学问题解决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6(S2):188-191. 被引量:6
-
2宋丽娟,郭芳.有关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4):31-35. 被引量:6
-
3赵立武.多边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探究[J].大家,2012(1):128-129.
-
4周红松.问题解决与高师数学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5(S1):257-259.
-
5程小红.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7,15(1):54-58.
-
6满小莹.中学数学教学法教改初探──求实高效·求趣讲活·求新创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2):94-97.
-
7徐燕刚,邵景进.我国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进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7):10-12. 被引量:6
-
8宋丽娟,郭芳.有关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138-141. 被引量:5
-
9张先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126-128. 被引量:2
-
10綦春霞.数学问题解决在中国的研究历史及其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12):32-35. 被引量:24
同被引文献15
-
1李红婷,綦明男.综合课中的问题教学法[J].课程.教材.教法,1999,19(3):9-10. 被引量:8
-
2李同胜.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新体系的实验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1997,18(6):56-60. 被引量:23
-
3杨德广.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定位观与质量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2):6-9. 被引量:35
-
4綦明男,李红婷.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结构模式[J].山东教育,2001(1):47-49. 被引量:2
-
5李桂华,陈斌,张政委.面向21世纪师专数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J].大学数学,2005,21(4):37-40. 被引量:6
-
6杨瑞敏.关于高校数学教育定位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2):40-42. 被引量:22
-
7李天燕,夏健刚.优化实践教学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6(4):81-84. 被引量:15
-
8张莫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9许琦.实用模糊数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
10彭祖赠 孙韫玉.模糊(Fuzzy)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二级引证文献32
-
1罗朝晖.数学建模教学法思想在应用数学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的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9):5-6. 被引量:2
-
2徐燕刚,邵景进.我国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进展[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7):10-12. 被引量:6
-
3王君东,颜振标.“循环上升”教学法尝试[J].琼州大学学报,2002,9(4):56-57.
-
4欧志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2):81-82.
-
5洪重光,魏秀云,刘军.关于高校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学出版,2006(2):35-37. 被引量:9
-
6王光生.面向学习者的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06,12(5):85-89. 被引量:3
-
7陈月英.试谈问题解决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159-163. 被引量:1
-
8王莉芳.“问题解决教学”之我见[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274-275.
-
9黄敬频,方丽菁,黄留佳.民族院校数本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探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4):87-90. 被引量:9
-
10任保平.经济学与数学结合视角下的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5):41-44.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