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探寻燕乐调的归并路径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顺着唐代琵琶、宋代筚篥、元代短笛(梆笛)、明代长笛(曲笛)的调体系,可探究燕乐调的归并方式。一是燕乐音阶中的“仙吕宫”上升一位(大二度),是因隋初“郑”、“苏”音阶对应,及笛上第六孔兼用筒音的小七度、大七度、八度,造成当时乐调概念上的误判而来。二是燕乐调名的归并是由唐、宋以调式为主的乐调体系,朝着元、明以调性为主的乐调体系过渡的产物。其中“正宫(调)”作为整个调性、调式的标杆跟着变化,其他调名在确立各调性与分配诸调式的过程中被解构,最后只有正宫调名一直保持并留存在工尺调名中,其他调名均被以孔(音)位为代表的工尺谱字调性名称所替代。三是工尺调名音阶形成后,由于根本上尚缺五律及笛的均孔现象,致使它具体运用的调性还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常用四宫之外的三宫调性更是如此。
作者 庄永平
机构地区 上海艺术研究所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2年第2期75-82,共8页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6

  • 1(日)林谦三.东亚乐器孝[M].钱稻孙,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 2庄永平.琵琶·古谱·戏曲音乐--庄永平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 3庄永平.论隋唐燕乐--潮州调式音阶的历史影响[C]//琵琶·古谱·戏曲音乐--庄永平音乐文集.上海:上海乐学院出版社,2011.
  • 4星旭.日本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78.
  • 5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注[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259.
  • 6[宋]王灼.碧鸡漫志[C]//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30.
  • 7(日)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M]//郭沫若,译.燕乐三书.哈尔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178.
  • 8胡道静.辑梦溪笔谈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59.
  • 9蔡桢.词源疏证[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
  • 10庄永平.华秋苹《琵琶谱》的用调研究[C].琵琶·古谱·戏曲音乐--庄永平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97-106.

二级参考文献13

  • 1宋·王灼.《碧鸡漫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5页.
  • 2王沛纶.《音乐辞典》,文艺书局(香港),1968年版,第447页.
  • 3蔡桢.《词源疏证》,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
  • 4丘琼荪遗著,隗芾辑补.《燕乐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4页.
  • 5杨荫浏.《谈笛音》,《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35-136页.
  • 6杨荫浏.《写给学习吹奏箫笛的同志们》,《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92-199页.
  • 7杨荫浏.《再谈笛律答阜西》,《杨荫浏音乐论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78页.
  • 8姜夔.《凄凉犯·序》.
  • 9沈括.《梦溪笔谈》[M].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332页.
  • 10.《晋书》[M].,..

共引文献6

同被引文献10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