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顺着唐代琵琶、宋代筚篥、元代短笛(梆笛)、明代长笛(曲笛)的调体系,可探究燕乐调的归并方式。一是燕乐音阶中的“仙吕宫”上升一位(大二度),是因隋初“郑”、“苏”音阶对应,及笛上第六孔兼用筒音的小七度、大七度、八度,造成当时乐调概念上的误判而来。二是燕乐调名的归并是由唐、宋以调式为主的乐调体系,朝着元、明以调性为主的乐调体系过渡的产物。其中“正宫(调)”作为整个调性、调式的标杆跟着变化,其他调名在确立各调性与分配诸调式的过程中被解构,最后只有正宫调名一直保持并留存在工尺调名中,其他调名均被以孔(音)位为代表的工尺谱字调性名称所替代。三是工尺调名音阶形成后,由于根本上尚缺五律及笛的均孔现象,致使它具体运用的调性还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常用四宫之外的三宫调性更是如此。
出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2年第2期75-82,共8页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