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历史时期的音乐家,大部分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匿名"状态。这些音乐家以集体的身份从事音乐活动,留下不少逸闻、事迹载于史册;但有关他们个人的音乐生平、音乐行为及其创造过程的描述,却是纸笔寥寥。尤其是古代宫廷中的音乐家,更是扮演着他们所从事职业的"附属""陪衬"的角色。在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强调人本主义视角的音乐史学思潮中,如何面对这种音乐史记述方式所折射出的历史悖论,如何在今人的视域中还原并解读古代时期音乐家个体的技艺结构、艺术创造空间及价值,是一个很值得斟酌的问题。通过对宋代教坊大使丁仙现音乐事迹的文献考证与理论阐述,尝试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出处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41,共5页
Jiao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基金
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转型与乐制变迁:以宋代音乐制度为例>(编号:09YJC760019)的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