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文学研究所到文学讲习所:论当代作家培养机制的演变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当代文学体制与苏联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由中国作协主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为行文方便,下文简称为文学研究所),也被认为"在基本任务、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处处显示出苏联高尔基文学院的突出影响"。专著《丁玲与文学研究所,
作者
程天舒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出处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2年第3期57-61,共5页
Yangtze Jiang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文学研究所
中国当代
作家培养
讲习所
演变
苏联文学
文学体制
中国作协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5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白榕.
京城往事(五)[J]
.江淮文史,2004(6):131-140.
被引量:1
2
王景山.
我所知道的中央文学研究所和所长丁玲[J]
.新文学史料,2002(4):63-81.
被引量:8
3
邢小群.
我眼中的丁玲与陈企霞——徐光耀访谈[J]
.社会科学论坛,2001(10):66-69.
被引量:2
4
徐刚.
文学研究所──文学讲习所[J]
.新文学史料,2000(4):86-110.
被引量:7
5
胡可.中国作家代表团1951年访苏始末[J].新文化史料.1994(06)
共引文献
13
1
叶炜.
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文学新人培养研究[J]
.当代作家评论,2021(1):113-122.
被引量:3
2
李伟民.
肠断秋深写歌行——吴兴华与莎士比亚[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3(2):351-363.
被引量:1
3
秦林芳.
政治化文学新体制的营构——建国初期丁玲的文学批评与创作[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3):283-289.
被引量:1
4
亚思明.
体制之内 文学之外——1949至1953年间的丁玲[J]
.社会科学辑刊,2012(1):195-199.
5
张均.
鲁迅弟子关于“鲁迅”重构的内部争辩[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2):87-94.
6
毕红霞.
当代工人作家培养体制的延续——从胡万春到王十月[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2):36-41.
7
叶炜.
文学研究所的创办和丁玲的“左转”[J]
.南方文坛,2015(2):92-96.
被引量:1
8
袁洪权.
“文化翻身”与工农作家形态生成的“反思”——以被遗忘的作家曹桂梅为例[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30(1):80-90.
9
叶炜.
中央文学研究所与1950年代文学的政治生态[J]
.齐鲁学刊,2015(6):145-148.
10
叶炜.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对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的初步考察[J]
.当代文坛,2017(1):26-3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5
1
邢小群.
丁玲受害之谜考辨[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1):260-285.
被引量:6
2
徐刚.
文学研究所──文学讲习所[J]
.新文学史料,2000(4):86-110.
被引量:7
3
李向东,王增如.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
茅盾.培养新生力量扩大文学队伍[j].文艺报,1956,(5-6).
5
郭艳.
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创办与50年代初的文学情境[J]
.新文学史料,2008(4):146-150.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1
1
叶炜.
中央文学研究所与1950年代文学的政治生态[J]
.齐鲁学刊,2015(6):145-148.
1
王夫刚.
同一条河流的两种涌动——驻校诗人机制与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培养机制的共质和异秉[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4):155-160.
2
何卫东,任晖.
编辑的一面镜子[J]
.新闻出版交流,2002(6):44-44.
3
铁凝.
天籁之声 隐于大山[J]
.党的生活(河南),2014(10):52-52.
4
陈福康.
王任叔在“孤岛”上海──贾进者日记摘抄[J]
.新文学史料,2001,0(3):23-41.
5
苗得雨.
文学一、二期“黄埔”——文学讲习所的回忆[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0,0(9):91-93.
被引量:1
6
叶炜.
从文学研究所到鲁迅文学院——对新中国文学新人培养机制的初步考察[J]
.当代文坛,2017(1):26-31.
被引量:1
7
丁玲.
生活 创作 时代灵魂——与青年作家谈创作[J]
.文艺研究,1981(1):4-10.
被引量:3
8
刘兆林.
年轻的陈世旭[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1(10):70-72.
9
李一鸣.
主持人语[J]
.时代文学(上半月),2015,0(1):71-71.
10
毕红霞.
无法忽视的“传统”——“延安鲁艺”办学经验对共和国“作家培养体制”之启示[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3(4):104-111.
扬子江(评论)
2012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