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辨证论治对方证辨证体系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从辨证论治与方证辨证体系的渊源系统分析二者的关系,论述辨证论治对方证辨证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及意义。
作者
赵厚睿
戴红
机构地区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出处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7-19,共3页
Journal of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金
2009年度湖北省卫生厅科研课题(2008Z-Y04)
关键词
辨证论治
方证辨证
发展
关系
分类号
R241.2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241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1
谢鸣.
“方证相关”逻辑命题及其意义[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11-12.
被引量:140
2
朱邦贤.
方剂辨证与方证规范化之我见[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31(11):2-5.
被引量:43
3
熊兴江.辨方证不同于辨证[N].中国中医药报,2010,7(1):4.
4
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
基于命题逻辑的伤寒论方证论治系统构建[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6):369-373.
被引量:19
5
朱邦贤.
“方证相对”是中医辨证论治法则之魂[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8):52-54.
被引量:60
6
刘公望.
论《伤寒论》的“方”与“证”(七)──兼谈“方证照合”是中医药理学的关键[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4,13(4):35-39.
被引量:5
7
任应秋.中医的辨证论治的体系[J].中医杂志,1955,(4):19-21.
8
成肇智.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8.
9
李惠治.经方传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20.
10
余国俊.我的中医之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6-37.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何克抗.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5,26(11):3-19.
被引量:116
2
刘渡舟.
方证相对论[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3-5.
被引量:118
3
贾春华,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王庆国.
《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框架[J]
.河北中医,2006,28(3):224-226.
被引量:16
4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30.
5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5-26.
6
朱邦贤,陶御风.中医病证小方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7
沈自尹.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广开新路[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6):2-2.
8
李致重.日本汉方医学衰落轨迹[A].崔月犁.中医沉思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62-170.
9
苏宁.2005年江苏省中医药发展、中西医结合高级论坛暨学术大会学术研究进展综述[EB/OL].http://www.jstcm.com/news,2006-02-28.
10
施沛.祖剂[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明崇祯十三年刊本,1983.
共引文献
241
1
方坤炎,郭超峰,吕丽容,莫崇朗.
基于医案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分析的小柴胡汤方证关系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杂志,2020(8):202-204.
被引量:3
2
黄辛迪,丁长松,梁昊,邓乐.
基于药性理论的中医辨证论治模型构建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6):455-459.
被引量:10
3
龙爱华,刘平,李风华,慕永平,都广礼,王磊.
从不同功效方剂干预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效用探讨取效方证病机[J]
.中医药学报,2008,36(2):9-12.
被引量:8
4
程磐基.
《伤寒论》汤方辨证源流研究与思考[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4):11-14.
被引量:7
5
高琳,谢鸣.
柴胡-黄芩合煎与分煎液的保肝作用比较[J]
.中成药,2004,26(11):942-943.
被引量:18
6
王阶,张兰凤,王永炎.
方证对应理论源流及临床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4):13-17.
被引量:25
7
李沛清,刘喜平.
对中医证与方证研究的思考[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4):5-6.
被引量:7
8
李翠娟,烟建华,巩振东.
对证的概念内涵研究现状的思考[J]
.中医药学刊,2005,23(5):848-849.
被引量:9
9
邢斌.
论类方与类方证群相关[J]
.中医杂志,2005,46(7):483-485.
被引量:22
10
曹红宝,王学民,徐英舜.
舌脉客观化互动式辨证诊疗系统[J]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24(4):261-263.
被引量:4
1
赵厚睿,戴红.
论辨证论治对方证辨证体系发展的作用和意义[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6):7-9.
被引量:1
2
朱文锋.
论辨“病性”内容的统一[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9,9(2):65-67.
3
苗彦霞.
火名论辨[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1):11-12.
被引量:2
4
刘家义,周大勇,王福庆.
论辨证论治首重病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811-812.
被引量:11
5
马继征,姚乃礼.
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2):4251-4253.
被引量:45
6
赵克学.
国医大师徐景藩以升降论辨治脾胃病经验及其运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10):112-113.
被引量:12
7
于游,于睿,孙红.
基于“心藏神”理论辨梦论治失眠[J]
.辽宁中医杂志,2012,39(7):1287-1288.
被引量:4
8
郭跃生,程少丹.
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J]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4):132-133.
被引量:6
9
邢风举,周计春,颜新,邢祥.
效在于药,还是效在于医——兼论辨证论治等几种常用的诊疗模式[J]
.医学与哲学(A),2012,33(11):72-74.
被引量:1
10
王小鲁,张新军.
略论辨证论治范式的形成及演变[J]
.新疆中医药,2007,25(4):4-5.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