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实证研究——以1937年~1949年的冀中乡村为中心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革命场域下的社会流动是政策主导与制度变革下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的运行所彰显出的并不是冀中乡村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而是冀中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迁。在中共革命所主导的社会流动实态运行中,冀中乡村的地主和农民所选择的实际流动路径都具有很明显的博弈性质和理性色彩,是一种在综合考虑中共政策、地方环境及自身条件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在冀中乡村代际流动的机制运行过程中,社会流动的先赋性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而后致性因素的作用则大为增强;与此同时,冀中乡村的代内流动属于制度变革下的代内流动,中共革命是这种代内流动机制运行的主导性动力,而且具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乡村知识分子也在这种代内流动机制中占有着一席之地,折射出了中共革命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复杂面相。
作者 杨豪
出处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51-61,共11页 Open Times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1937~1949年的华北根据地解放区"(项目编号:07BDJ00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政权建设与民间社会:1937~1949年的中共华北根据地"(项目编号:07JJD840188)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25

  • 1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N].《大公报》,1937年10月11日.
  • 2宋劭文.《边区行政委员会工作报告》(1943年1月)[A].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资料选编》(总论编)[C].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433页.
  • 3克寒.《坚持华北抗战枢纽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J].群众,1939,5(2).
  • 4《北岳区党委关于1941年村选举及村建设的决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页.
  • 5高德福.《论晋察冀边区政权建设中的民主政治》.南开大学历史系编.《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档案出版社.1985年版.第268页.
  • 6徐大本.《冀中一年来的政权工作》(1941年5月).魏宏运主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资料选编》(总论篇).第168-169页.
  • 7《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12月15日.
  • 8《完县妇女参加了村政权》.《抗敌报》.1938年5月23日.
  • 9《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关于村选举的指示信》(1935年1月25日).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3页.
  • 10傅建成.《社会的缩影—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家庭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8,99页.

共引文献2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