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77-187,共11页
参考文献35
-
1《与蒲风谈作诗》[J].现世界,1936.
-
2《论郭沫若的诗》[J].中国诗坛,.
-
3《郭沫若的诗歌》[J].文学,.
-
4创造月刊,.
-
5郭沫若.《孤鸿》[J].创造月刊,.
-
6《郭沫若同志答青年问》[J].文学知识,1959,.
-
7戚克家主编.《郭沫若名诗鉴赏辞典》.关于《新月与白云》的鉴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版.
-
81921年1月24日.致张资平.《郭沫若佚文集》(上).王锦厚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
9钱潮.《回忆郭沫若早年在日本的学习生活》.《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4辑.
-
10《创造十年》.第3章.
同被引文献63
-
1吴中庆.简论惠特曼的《草叶集》对郭沫若的《女神》在文体风格上的影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S1):13-15. 被引量:2
-
2罗昌智.浪漫奇谲:《女神》与荆楚文化审美价值的趋同[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6(3):70-72. 被引量:1
-
3陈晓春.在“泛神论”的背后──郭沫若早期哲学思想再探[J].郭沫若学刊,1994(3):28-32. 被引量:7
-
4伍世昭.郭沫若早期哲学思想新说[J].郭沫若学刊,2001(3):13-23. 被引量:5
-
5靳明全.日本俳句与郭沫若诗歌[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2):58-62. 被引量:6
-
6姜涛.早期新诗的“阅读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182-197. 被引量:8
-
7刘悦坦,魏建.论郭沫若“泛神”的艺术思维方式[J].郭沫若学刊,2000(4):4-10. 被引量:11
-
8蔡震.郭沫若研究与文化反思[J].郭沫若学刊,2000(4):59-62. 被引量:6
-
9赫学颖.郭沫若前期诗歌创作中的无政府主义[J].郭沫若学刊,2004(4):30-36. 被引量:2
-
10曹丹丹.论安娜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J].郭沫若学刊,2004(4):42-48. 被引量:1
-
1蔡震.从女性创世神话走出的《女神》--《女神》与日本文化之一[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8(1):31-41. 被引量:1
-
2咸立强.郭沫若之“泪”与新文学的想象力[J].现代中文学刊,2012(5):37-41.
-
3方继孝.创造社主要成员及其手迹[J].收藏家,2008(4):14-20.
-
4徐克文.“沫若”正位[J].郭沫若学刊,1993(1):66-68.
-
5武继平.狂暴与柔情——博多湾赋予《女神》的两种性格[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1):26-31. 被引量:1
-
6黄淳浩.漫长的孕育期[J].郭沫若学刊,1990(2):67-71.
-
7王荣国,孙秀玲,张薇.《夜步十里松原》赏析[J].山东文学,2009,0(S2):68-68.
-
8刘静.《女神》之日本文化背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134-137.
-
9武继平.狂暴与柔情——博多湾赋予《女神》的两种性格[J].中外诗歌研究,2009(1):15-19.
-
10岸田宪也.郭沫若与“千代松原”[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1):1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