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文白之争”中的第三种声音:“凡庸的折衷论”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五四"文白之争"展开于新文化派与守旧文人之间,是学术界固有的定论,也是大多数文学史的叙述内容。但曾对胡适、陈独秀的白话观点最早提出探讨的李濂镗、曾毅、余元濬等人,以及之后对文白转换基本途径进行认真求证的朱希祖、朱经农、任鸿隽等人,却都被郑振铎归于"凡庸的折衷论"派,并断言其"实最足以阻碍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并就此失去了其文学史价值。但如果借助于语言学研究视野,仔细清理这些"折衷派"们与新文化派的论证辩难,发掘他们语言观念的深层内涵,探讨"折衷"派语言观对新文化派语言观的补充与参照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文言和白话在"文白之争"中的沉浮起落,更真实地进入20世纪初期的语言革新现场。
作者 刘泉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19,共8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0

  • 1郑振铎:《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第4、4页.
  • 2《胡适致陈独秀函》,《新青年·通信》1917年5月第3卷第3号.
  • 3陈独秀:《答胡适之》,《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第56页.
  • 4胡适:《逼上粱山》,《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第13、14页.
  • 5胡适:《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第18页.
  • 6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周作人自编文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 7胡适.《答黄觉僧君折衷的文学革新论》[J].新青年,1918,9(3).
  • 8盛兆熊:《论文学改革的进行程序》,《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5号.
  • 9任鸿隽、胡适、钱玄同:《新文学问题之讨论》,《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2号.
  • 10朱希祖:《白话文的价值》,《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影印本,第95页.

同被引文献23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