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5-190,共6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参考文献28
-
1参见《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论点摘编》79、80、35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苗体君、窦春芳《党内合作政策是大革命失败的根源》一文,载于《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
2张国焘.《我的回忆》[M].香港明报月刊出版社,1971年.第489-526页.
-
3《马韩在中国的有关资料》.
-
4《蒋总统秘录》第五册,第25页.
-
5伊罗生.《与斯内夫利特谈话记录》,见《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5页.
-
6《苏联、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新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中央党史出版社,1995年9月版,第174页.
-
7《鲍罗廷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第80页.
-
8《中国南方的一次胜利总罢工》[J].国际新闻通讯,1922,(32).
-
9威廉斯基.《中国的政治组织和党派》.见郭恒钰.《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67页.
-
10《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第21页.第127页.
共引文献108
-
1石毕凡.历史性妥协的瞬间:近代中国移植西式宪政之最后尝试[J].社会科学战线,2004(4):214-219. 被引量:7
-
2李国忠.从开明专制、训政到新式独裁——兼论近现代中国对宪政民主路径的采择[J].社会科学战线,2004(4):220-224. 被引量:3
-
3蒋成德.“以编辑为生”志在“改观思想”——陈独秀与报刊编辑[J].南京高师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2(1):1-12. 被引量:1
-
4杨奎松.“容共”,还是“分共”?——1925年国民党因“容共”而分裂之缘起与经过[J].近代史研究,2002(4):18-75. 被引量:19
-
5黄明同,张俊尤.孙中山“德治”理念[J].现代哲学,2001(4):119-125. 被引量:1
-
6张国威.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103-106. 被引量:1
-
7耿云志.孙中山的思想遗产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6):97-102.
-
8邱捷.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从商人团体角度的再探讨[J].历史研究,2002(2):53-66. 被引量:22
-
9陈金龙.论孙中山的协调发展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9.
-
10林家有.论孙中山改造国民性的思想[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15.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145
-
1《历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0(1). 被引量:5
-
2江泽民.在纪念张闻天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0年8月30日[J].中共党史研究,2000(5):1-2. 被引量:2
-
3石仲泉.张闻天: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前驱[J].中共党史研究,2000(5):5-13. 被引量:8
-
4季云飞.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防务善后”述论[J].军事历史研究,2000,14(2):87-94. 被引量:1
-
5张静如.读育之同志文有感[J].百年潮,2002(4):74-75. 被引量:5
-
6秦和平.试论民间戏曲对清季四川教案之影响[J].清史研究,2000(3):71-76. 被引量:4
-
7周育民.己亥建储与义和团运动[J].清史研究,2000(4):8-17. 被引量:3
-
8喻大华.东直督抚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J].清史研究,2000(4):18-24. 被引量:3
-
9面向21世纪的清史研究──部分清史专家笔谈[J].清史研究,2000(1):1-6. 被引量:3
-
10杨奎松.蒋介石抗日态度之研究——以抗战前期中日秘密交涉为例[J].抗日战争研究,2000(4):54-95.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7
-
1王也扬.中国革命史研究动态六则[J].史学集刊,2001(3):93-95.
-
2张海鹏,崔志海,罗敏,荣维木,王也扬,刘蜀永,郑起东,闵杰,左玉河,虞和平,徐辉琪,曾业英.2000年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动态概述[J].近代史研究,2002(1):200-244. 被引量:3
-
3周建超,魏吉华.新世纪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09(12):98-107. 被引量:9
-
4邢和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再评价[J].中共党史研究,2012(4):106-113. 被引量:2
-
5郑本凤.新世纪以来“二次革命论”有关问题研究述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2):31-34.
-
6孙钦梅.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4):1-9. 被引量:5
-
7索秋平.再谈陈独秀与大革命失败[J].洛阳大学学报,2002,17(1):32-3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2
-
1贾钢涛.海外陈独秀研究探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3(5):72-77. 被引量:1
-
2刘奎.近年来关于大革命失败问题的研究[J].历史教学,2004(10):69-71. 被引量:3
-
3罗梅君,宋少鹏.中国史学和(西)德/西方史学:一种对话?——始于1980年代中国社会史转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3):86-92. 被引量:3
-
4周振新,余桂红.解读刘师培——基于人格心理学的视角[J].理论月刊,2006(11):73-76.
-
5潘先林.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述要[J].学术探索,2007(4):95-103. 被引量:6
-
6张留见.鲍罗廷与整理党务案[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6):57-60. 被引量:3
-
7钱善刚.家与国的张力——陈独秀早期家国观的伦理阐释[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38-42.
-
8胡维静.江苏省2013年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错题辨析——以历史卷选择题为例[J].科教导刊,2013(28):119-119.
-
9郑本凤.新世纪以来“二次革命论”有关问题研究述评[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32(2):31-34.
-
10江轶.孤独、叛逆与坚守的“合体者”——陈独秀研究新阐释[J].求索,2014(5):168-172.
-
1罗玉明,杨明楚.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探源[J].安徽史学,1991(3):11-17. 被引量:2
-
2罗玉明.论陈独秀的《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等两篇文章[J].安徽史学,1992(3):56-60.
-
3罗玉明.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形成和发展[J].怀化师专学报,1996,15(3):268-273.
-
4朱洪.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内在矛盾及历史评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3(4):44-50. 被引量:2
-
5张晶.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312-314. 被引量:1
-
6姜平.邓中夏大革命时期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J].近代史研究,1981(2):79-93. 被引量:3
-
7张旺清,罗玉明.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J].安徽史学,2005(3):104-107. 被引量:4
-
8崔学明.共产国际与“二次革命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38-142. 被引量:4
-
9刘诚.试论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74-78.
-
10刘旭初.从大革命失败看中共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63-65.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