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2000年第2期101-106,共6页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二级参考文献19
-
1董玉祥,刘毅华.对荒漠化研究基本问题的评述[J].地理科学,1993,13(3):242-249. 被引量:12
-
2董玉祥,刘毅华.我国沙漠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研究,1993,12(2):94-102. 被引量:12
-
3董玉祥,康国定.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风蚀气候侵蚀力的计算与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1994,8(3):1-7. 被引量:89
-
4杨逸畴 李炳元.西藏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66-199.
-
5董玉祥.沙漠化若干问题研究[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5..
-
6关志华 陈传友 等.西藏的河流与湖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
7朱震达,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1994年
-
8董玉祥,中国沙漠,1992年,12卷,2期,16页
-
9西藏自治区土地管理局,西藏自治区土地利用,1992年
-
10李克让,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1992年
共引文献70
-
1方小敏,韩永翔,马金辉,宋连春,杨胜利,张小曳.青藏高原沙尘特征与高原黄土堆积:以2003-03-04拉萨沙尘天气过程为例[J].科学通报,2004,49(11):1084-1090. 被引量:72
-
2杨萍,李森,马金辉.西藏自治区沙漠化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制和应用[J].中国沙漠,2005,25(1):129-133. 被引量:6
-
3邹学勇,董光荣,李森,董玉祥,杨萍,靳鹤龄,张春来,程宏.西藏荒漠化及其防治战略[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1):17-24. 被引量:25
-
4陈龙,杨灿.一种数据挖掘方法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应用[J].统计教育,2005(6):16-18. 被引量:1
-
5李挚萍.20世纪政府环境管制的三个演进时代[J].学术研究,2005(6):72-78. 被引量:25
-
6何萍,郭柯,高吉喜,史培军,张永泽,庄红翔.雅鲁藏布江源头区的植被及其地理分布特征[J].山地学报,2005,23(3):267-273. 被引量:23
-
7樊杰,王海.西藏人口发展的空间解析与可持续城镇化探讨[J].地理科学,2005,25(4):385-392. 被引量:43
-
8李森,杨萍,王跃,张春来.阿里高原土地沙漠化发展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J].中国沙漠,2005,25(6):838-844. 被引量:12
-
9LIU Yi-hua,DONG Guang-rong,LI Sen,DONG Yu-xiang.STATUS, CAUSES AND COMBATING SUGGESTIONS OF SANDY DESERTIFICATION IN QINGHAI-TIBET PLATEAU[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5,15(4):289-296. 被引量:4
-
10杨少平,刘华忠,张学君.西藏中西部风成沙的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沙漠,2006,26(3):345-350.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51
-
1邢茂业.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与建立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J].青海草业,2003,12(3):22-25. 被引量:7
-
2李津成.树立科学发展观 促进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青海环境,2004,14(2):47-49. 被引量:7
-
3任继周.放牧与野生动物[J].草业科学,2003,20(11):61-62. 被引量:5
-
4景晖,穆赤.云登嘉措.青南牧区走联合经营之路的思考[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133-138. 被引量:7
-
5胡玉婷.生态农业是青海大开发的根本[J].青海社会科学,2000(4):45-51. 被引量:8
-
6达林太,阿拉腾巴格那.草原荒漠化的反思[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3):46-50. 被引量:15
-
7苏永生,简基松.论青藏高原生态环保立法与高原藏族生态文化观[J].青海民族研究,2006,17(4):13-17. 被引量:12
-
8吕忠梅,高利红等编著.环境资源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28.235.
-
9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编辑委员会.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
10洪银兴.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引证文献9
-
1任凤珍,徐强盛.西部开发中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立法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2,20(4):40-44. 被引量:7
-
2董得红.论青海省综合生态系统的治理[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5,24(3):17-20. 被引量:1
-
3杜祁林.青海省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及其综合治理[J].防护林科技,2006,19(5):33-35. 被引量:2
-
42006年智能建筑专业技术系列培训课程[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6(9):125-125.
-
5马洪波.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J].西藏研究,2007(3):88-96. 被引量:9
-
6才让吉.海南藏族自治州发展生态畜牧业浅议[J].青海草业,2008,17(4):31-34.
-
7张永秀.水土保持在生态立省中的地位和治理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10(2):45-47. 被引量:2
-
8闫艳.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法律问题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30-135. 被引量:5
-
9施珵,耿立东.论高地生态宏观调控机制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制定背景下的必要性[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2):214-222.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31
-
1牛乐,李平,段军邦,权全,张乃畅,雷生鑫,寇晓梅.基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实施的水电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研究[J].人民黄河,2024,46(S01):75-77.
-
2喻永红.传统环境法与现代环境法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61-64. 被引量:2
-
3巴雅尔,敖登高娃.基于LUCC的内蒙古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调控模式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2):91-95. 被引量:2
-
4刘志坚.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行政立法的现状及其优化[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5):42-48.
-
5郑杰,王程才.青海和谐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青海科技,2007,14(3):5-8. 被引量:1
-
6陈颖.青海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人口,2007,28(5):25-30. 被引量:16
-
7王勇,肖洪浪.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资源退化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37-42. 被引量:6
-
8梁东营,林丽,李以康,王溪,曹广民.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草毡表层剥蚀过程及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2010,18(1):31-36. 被引量:16
-
9陈统邦.玉树县巴塘乡生态现状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259-259. 被引量:1
-
10余曙光,廖波.我国西部地区城镇环境现状及其治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12-14. 被引量:1
-
1张剑,宋冬云,李燕,李敬忠,董国强.浅论生态环境立法的整合[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3):17-18. 被引量:2
-
2刘爱英.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立法初探[J].学术论坛,2008,31(6):99-103.
-
3张廉.宁夏生态环境立法的若干问题探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2,14(2):47-51.
-
4李云芝.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立法[J].云南人大,2009(3):19-20.
-
5郑毅,刘楠.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立法的现状、问题及完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54-164. 被引量:5
-
6孙贵宝.加强生态环境立法引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宁夏人大,2015,0(7):12-13.
-
7王丽丽,秦志敏.加强山西省生态环境立法的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4):58-59.
-
8穆华桂.浅析生态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以恩施州为例[J].湘潮(理论版),2014(7):70-70.
-
9白廷举.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法律制度选择[J].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2000(4):10-13. 被引量:2
-
10李华斌.加强环境资源审判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审判,2014(8):4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