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研究》
2000年第4期4-8,共5页
Theoret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17
-
1姚立新.世界绿色食品发展潮流与发展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营销[J].经济问题,1996(3):61-64. 被引量:4
-
2何忠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人大复印资料),2000,(2).
-
3何春德.重庆市应对"入世"挑战的对策思路[J].探索,2000,(4):55-59.
-
4苏春华 曹志强.《可持续的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选择》[J].农业经济,2000,(2).
-
5包庆德,包红梅.绿色化浪潮:经济生态一体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9(5):83-90. 被引量:18
-
6胡晓辉,汪雷.对农业产业化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1998,19(7):40-43. 被引量:9
-
7张秋林.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几个值得注意的理论政策问题[J].农业经济,1999(2):19-21. 被引量:2
-
8尚杰,胡晓玉,李道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学术交流,1999(3):42-44. 被引量:2
-
9张廷武.打好“绿色牌” 再造新优势——关于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的思考和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1999,20(12):11-16. 被引量:1
-
10曾宪影,李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领域产业组织的新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0,21(8):48-51. 被引量:12
引证文献7
-
1孙耀吾,杨智.论绿色农业产业化的主体[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22(5):7-9. 被引量:12
-
2曾礼,梁灿云.加入世贸组织与重庆绿色食品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4):3-15. 被引量:3
-
3汪慧玲,侯振春.北方生态农业的建立与模式选择[J].开发研究,2001(5):40-41.
-
4赵明武.不同生产模式施肥对保护地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2):59-59. 被引量:4
-
5贺雨金.谈如何有效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J].南方农机,2019,50(14):62-62. 被引量:5
-
6彭小丁,黄祥湖.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思路[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3,17(2):73-75. 被引量:3
-
7叶京京.发展绿色经济 促进四川跨越式发展[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5):66-6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8
-
1贾莉莉,王龙,陈剑秋,王军.土壤磷素径流流失影响因素及减少途径[J].湖北农业科学,2019,0(S02):241-243. 被引量:2
-
2张云华,杨晓艳,孔祥智,方松海.发展绿色农业技术面临的难题与出路[J].生态经济,2004,20(S1):216-218. 被引量:22
-
3张瑞锋,黄红蒲.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的对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5(5):48-50. 被引量:5
-
4李晓明.绿色农业与其发展对策探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8-21. 被引量:15
-
5胡士华,谢佳.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J].生态经济,2006,22(2):106-109. 被引量:9
-
6王九辉.试论科学技术进步与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J].江西化工,2005,21(4):78-80.
-
7杨唐盛,张长厚.浅析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09S):339-340. 被引量:5
-
8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87-1188. 被引量:34
-
9冯尚春,曲展.WTO与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J].农业与技术,2007,27(5):7-9.
-
10韦宏.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现状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分析[J].乡镇经济,2007,23(12):25-27.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