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长城地带”考古学术语属性探讨
被引量:
5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长城地带"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觉察到最初为考古学者所习用和不断添注研究内容,后来被其他学科接受并广泛采用,并成为中国学术界对长城地区的固定称呼。进一步分析"长城地带"概念的内涵,意识到呈现带状分布的长城遗址本身,以及呈现带状特点的长城沿线丰富的文化,便于考古学区系类型理论的分析和运用,是为考古学界习称长城地带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我国考古学界研究方法逐渐成熟的一种表现。
作者
夏明亮
童雪莲
机构地区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出处
《东北史地》
2012年第5期11-18,共8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10JZP0007)
关键词
长城地带
考古学
苏秉琦
区系类型
分类号
K928.6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3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97
同被引文献
74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8
参考文献
10
1
邓辉,舒时光,宋豫秦,邢福来.
明代以来毛乌素沙地流沙分布南界的变化[J]
.科学通报,2007,52(21):2556-2563.
被引量:23
2
章永俊.
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J]
.史学史研究,2006(2):65-72.
被引量:7
3
孔繁德.
中国长城沿线生态破坏的特点及保护对策[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2):42-43.
被引量:7
4
李凤山.
长城带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与变迁[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25-32.
被引量:3
5
韩昭庆.
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J]
.中国社会科学,2003(5):191-204.
被引量:37
6
李凤山.
论长城带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中的地位[J]
.中国史研究,1998(2):140-152.
被引量:13
7
李凤山.
长城带经济文化交流述略[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34-39.
被引量:6
8
李凤山.
长城带民族融合的特点[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16(6):55-59.
被引量:2
9
冯嘉苹,程连生,徐振甫.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J]
.人文地理,1995,10(1):50-55.
被引量:18
10
李凤山.
长城带民族融合史略[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0(1):55-60.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73
1
孔繁德.
中国长城沿线生态脆弱性分析及生态保护对策[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3):12-15.
被引量:3
2
陈育宁.
鄂尔多斯地区沙漠化的形成和发展述论[J]
.中国社会科学,1986(2):69-82.
被引量:30
3
滕绍箴.
试论明代女真与蒙古的关系[J]
.民族研究,1983(4):42-49.
被引量:4
4
靳生禾.
古地理书五事——读历史地理文献札记[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6(4):104-112.
被引量:3
5
朱士光.
内蒙城川地区湖泊的古今变迁及其与农垦之关系[J]
.农业考古,1982(1):14-18.
被引量:24
6
马寿千.
明代哈密地方的哈刺灰人[J]
.新疆社会科学,1983(2):116-119.
被引量:9
7
顾琳.
明清时期榆林城遭受流沙侵袭的历史记录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8(4):52-56.
被引量:8
8
邓辉,夏正楷,王琫瑜.
从统万城的兴废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2):104-113.
被引量:47
9
罗哲文.
关于长城的答问[J]
.寻根,2001(6):66-76.
被引量:3
10
李容全,朱国荣,张本昀.
蒙陕交界地区风沙活动规律及其防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2):251-258.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97
1
同杨阳.
长城与草原威胁——明代农牧战争、长城修建与气候冷暖变化的关系[J]
.青海民族研究,2019,0(4):141-148.
被引量:3
2
王宏达,冯潇,张健(翻译).
山西省大同古长城文化遗产廊道中的慢行设施体系规划[J]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19,7(6):116-133.
被引量:5
3
俞炜华,南文海.
“400mm等雨量线”、长城与农耕游牧民族的分界线[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7(1):46-52.
被引量:9
4
黄银洲,王乃昂,何彤慧,程弘毅,赵力强.
明代边墙修筑时毛乌素沙地范围探讨[J]
.干旱区研究,2009,26(2):261-266.
被引量:5
5
牛东梅,陈春轩.
陕北信天游依存的历史语境——古代汉族与突厥民族的冲突与融合[J]
.民族音乐,2010(1):52-53.
被引量:3
6
杨卫军,韦苇.
论荒漠治理的制度安排[J]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1-4.
被引量:2
7
郭德政,杨姝影.
中国北方长城的生态学考察[J]
.环境保护,2005,33(1):46-48.
被引量:9
8
田澍,毛雨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西北边镇研究述评[J]
.西域研究,2005(2):104-114.
被引量:3
9
王社教.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1):73-81.
被引量:11
10
何彤慧,王乃昂,李育,冯文勇.
历史时期中国西部开发的生态环境背景及后果——以毛乌素沙地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2):26-31.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74
1
余同元.
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J]
.历史研究,1995(5):55-70.
被引量:25
2
白石典之,袁靖.
日蒙合作调查蒙古国哈拉和林都城遗址的收获[J]
.考古,1999(8):86-91.
被引量:8
3
高炜,杨锡璋,王巍,杜金鹏.
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J]
.考古,1998(10):66-79.
被引量:68
4
方殿春,魏凡.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
.文物,1986(8):1-17.
被引量:215
5
徐旭生.
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J]
.考古,1959(11):592-600.
被引量:160
6
夏鼐.
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J]
.考古,1959(4):169-172.
被引量:145
7
苏秉琦,殷玮璋.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J]
.文物,1981(5):10-17.
被引量:274
8
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J]
.文物,1972(12):9-23.
被引量:130
9
孙守道.
"匈奴西岔沟文化"古墓群的发现[J]
.文物,1960(Z1):25-36.
被引量:68
10
冯嘉苹,程连生,徐振甫.
万里长城的地理界线意义[J]
.人文地理,1995,10(1):50-55.
被引量:18
引证文献
5
1
张子宇.
历史地理学意义上的长城地带划分[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2):107-112.
被引量:2
2
黄永美.
西汉长城的修建对长城内外的影响探究[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9,42(3):135-140.
被引量:2
3
黄永美.
西汉西北地区长城地带探究——以西汉政府控制区为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2-18.
被引量:1
4
陈睿.
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长城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地名,2020(7):32-33.
被引量:2
5
段清波.
考古学上汉文明论纲[J]
.考古学集刊,2018,0(1):189-21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8
1
段清波,刘艳.
文化遗产视域下的中国长城及其核心文化价值[J]
.中原文化研究,2019,7(6):23-28.
被引量:2
2
黄永美.
西汉西北地区长城地带探究——以西汉政府控制区为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2-18.
被引量:1
3
李磊,张会真,张博阳.
张家口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研究——以大境门景区为例[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21,39(2):91-95.
4
黄永美.
汉代军事防御中的加密思想和行为初探——以烽燧信息传递为中心[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31(4):24-34.
被引量:2
5
冯锴.
秦始皇帝陵修建过程的分期研究[J]
.文博,2022(1):22-28.
6
张亚明,苏妍嫄,李欣悦.
长城绿色经济带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4(2):83-89.
被引量:1
7
徐卫民.
西汉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J]
.中州学刊,2023(11):132-137.
8
冯玉新.
历史地理视域下的西北农牧交错带刍议[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0(12):83-89.
被引量:6
1
苏秉琦,殷玮璋.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J]
.文物,1981(5):10-17.
被引量:274
2
方酉生.
考古实践与理论思维——兼评《关于考古学文化及其命名问题》[J]
.东南文化,2001(3):6-7.
3
赵辉.
关于考古学文化和对考古学文化的研究[J]
.考古,1993(7):620-626.
被引量:7
4
张萍.
从淮系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看群舒的来源——学术史的回顾与思考[J]
.安徽史学,2016(2):163-168.
5
俞伟超,张忠培.
探索与追求[J]
.文物,1984(1):1-9.
被引量:13
6
裴安平.
区系类型研究与考古学文化命名[J]
.东南文化,2012(1):14-14.
7
朱秉璋.
斯人去矣 斯人永存──缅怀苏秉琦先生[J]
.四川文物,1997(6):5-9.
8
肖一亭.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问题的学习和探索[J]
.江西文物,1989(1):79-83.
被引量:1
9
王蔚.
关于考古学文化及考古学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读王仁湘先生的三篇文章[J]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10):443-443.
10
曹兵武.
区系类型学说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苏秉琦先生两本考古学论文集学习笔记[J]
.中原文物,1998(1):111-118.
被引量:4
东北史地
2012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