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天高任鸟飞”的教学情怀——两节观摩课的思考
被引量:
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12年5月,江苏省第十二届“五四杯”颁奖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展示的示范课课题均是苏科版数学课标教材七年级下册“§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5课时)”.笔者有幸欣赏了两节风格鲜明、特色各异的精彩课堂,同课异构,却又殊途同归.第一节课干净清爽,让人感动;第二节课生动鲜活,耐人寻味.本文是笔者在观摩两节示范课的基础上的几点思考,供同行参考.
作者
朱桂凤
机构地区
江苏省连云港市幸福路中学
出处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8-20,共3页
Maths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关键词
观摩课
情怀
教学
三角形全等
七年级下册
颁奖活动
课标教材
同课异构
分类号
G420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3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4
1
刘谦,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孙朝仁.
数学教学中深化参与式教学思想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3):5-7.
被引量:15
3
朱桂凤,孙朝仁.
例说个性化课堂教学中的“六慢”——以苏科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6.4平行”为例[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4):5-9.
被引量:22
4
朱桂凤.
数学实验课教学中的“慢”“重”“轻”——两节观摩课随想[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2(1):138-140.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14
1
徐江培.
“数学实验”教学初探[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教师版),2005(1):18-19.
被引量:19
2
刘谦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兼;孙晓天.《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强济,孙朝仁.
数学课堂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思想的认识与实践[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4):58-62.
被引量:1
5
孙朝仁,孟庆亚.
透析中考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考查内容及其视角[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1):120-123.
被引量:3
6
吴增生.
先学后教 全程评价 合理引导 及时巩固——例谈提高数学复习教学效率的基本策略[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3):20-23.
被引量:18
7
李海东.
“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中第五次课题会议成果综述[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4):2-4.
被引量:56
8
李海东,田载今.
总结经验 巩固成果 积极稳步推进教材建设(一)——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实验工作总结[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5):4-6.
被引量:7
9
李海东,田载今.
总结经验 巩固成果 积极稳步推进教材建设(续)——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实验工作总结[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6):6-8.
被引量:3
10
董林伟.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与品牌建设[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0(6):20-26.
被引量:4
共引文献
30
1
迟书恒.
浅谈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数学实验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J]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2(9):12-13.
2
朱桂凤,孙朝仁.
基于“慢”教育的视角看一节优秀示范课的缺憾——一节观摩课的随想[J]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2(5):24-27.
被引量:1
3
迟书恒.
浅谈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数学实验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J]
.高中数学教与学,2012(12):37-39.
被引量:1
4
孙朝仁.
初中阶段开展数学实验的可行性分析[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11):34-41.
被引量:2
5
朱桂凤.
赏析:“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教学境界[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3(1):48-50.
被引量:2
6
赵爱媚.
有效教学从挖掘“潜力股”开始——以一节练习课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3(1):123-123.
7
孙朝仁,吴海宁.
激发学生的学习状态——连云港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之道[J]
.上海教育科研,2013(7):68-70.
被引量:8
8
孙朝仁,朱桂凤.
落实真正的“过程化”:数学概念教学的本质使然——三则观摩课引发的思考[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3(1):30-33.
被引量:2
9
徐小建.
课堂因缺憾而美丽:从一节“废”课说起——兼谈基于学程总结的章首课教学[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3(2):20-23.
10
朱桂凤,孙朝仁.
“风过疏林,落叶无声”的教学视野——几则观摩课的随感[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3(3):42-44.
同被引文献
1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5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6
朱桂凤.
数学实验课教学中的“慢”“重”“轻”——两节观摩课随想[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2(1):138-140.
被引量:6
7
孙朝仁.
数学教学中深化参与式教学思想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3):5-7.
被引量:15
8
朱桂凤,孙朝仁.
例说个性化课堂教学中的“六慢”——以苏科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6.4平行”为例[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2(4):5-9.
被引量:22
9
施俊进.
妙用学生错误资源,促进师生共同发展[J]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2(12):11-12.
被引量:5
10
印冬建.
精彩课堂,不容“错”过[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3(1):33-35.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4
1
朱桂凤.
赏析:“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教学境界[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3(1):48-50.
被引量:2
2
孙朝仁,朱桂凤.
落实真正的“过程化”:数学概念教学的本质使然——三则观摩课引发的思考[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3(1):30-33.
被引量:2
3
朱桂凤,孙朝仁.
“风过疏林,落叶无声”的教学视野——几则观摩课的随感[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3(3):42-44.
4
朱正南.
生成在意料之外 处置于情理之中——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为例[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3(5):4-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6
1
朱桂凤,孙朝仁.
体验“过程化”:数学概念教学的实然所得——几则观摩课的思考[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3(5):27-30.
被引量:2
2
孙朝仁.
初中数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3(8):15-18.
被引量:4
3
朱桂凤,孙朝仁.
拼图:“因式分解”教学的另类尝试——一节数学实验课的设计、实践与思考[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3(9):69-72.
4
乔太华.
充分经历过程 实现经验再造——从“生活中的不等式”说起[J]
.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下半月),2018(11):31-32.
5
陈亚东.
几何新知教学:由特殊走向一般——以“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为例[J]
.中学数学(初中版),2016(3):9-11.
被引量:1
6
邢妍洁.
妙用学生错误资源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J]
.考试周刊,2018,0(98):38-38.
被引量:1
1
桂文通.
课例(四)点评 一堂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课[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初中),2006(10):21-22.
2
姚海洋.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检测题[J]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2007(4):38-39.
3
杨升.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J]
.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2007(4):26-30.
4
邹振兴.
引导学生探究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下半月初中),2006(10):17-19.
被引量:1
5
徐艳.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检测题[J]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华师大版),2009(3):17-19.
6
刘玉东.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思路[J]
.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华师大版),2007(3):25-27.
7
黄日坤.
三角形全等中的隐含条件[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15,0(3):17-17.
8
孟凡敏.
判断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思路[J]
.数理天地(初中版),2012(9):11-11.
9
陈敏.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案例与评析[J]
.新课程研究(下旬),2009(10):137-139.
10
牛星惠.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问题——兼与苏科版数学七(上)的问题设计探讨[J]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4(4):40-43.
被引量:1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2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