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传统“致中和”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中医学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致中和"的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医学的整个思维模式的形成,还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这一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了解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医文化、理论形成的巨大影响,并进一步指导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作者
左媛媛
机构地区
云南中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出处
《中医研究》
2012年第10期7-9,共3页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Research
关键词
致中和
中医文化
影响
分析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17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3
1
王华楠,邓中甲.
从阴阳五行之性味配伍论方之整体观[J]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243-1244.
被引量:2
2
王新陆,田思胜.
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9):49-51.
被引量:7
3
杨容青.
中医七情致病若干心理学因素探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4):30-32.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
5
1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亿卫生出版社,1956..
2
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85.30,59,31,38.
3
-.春秋左传集解·第四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63.
4
宋·朱熹.周易本义·系辞[M].北京:商务印书馆影印,1922,4..
5
朱佑武.宋本《伤寒论》校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1.
共引文献
9
1
吕凌,陆秀兰,谭素娟.
中医稳态观之形神论[J]
.中医杂志,2006,47(5):326-328.
被引量:7
2
徐天朝,王志飞.
中医七情学说与当代大学生心理疾患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53-54.
3
宋欣阳,陈丽云,严世芸.
“中和”思想与中医学的研究进展评述[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9):1191-1193.
被引量:9
4
耿彦婷,王欢,宋庆桥,师帅,石晶晶,胡元会.
基于“和”哲学的中医“和”思维探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376-2379.
被引量:14
5
袁卫玲,孟静岩,史丽萍.
致中和思想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体现之探讨[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5):424-426.
被引量:10
6
张艳.
情志护理在老年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J]
.科学咨询,2017,0(36):64-64.
被引量:1
7
刘宁,李廷荃,贺文彬.
“致中和”思想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7):1-3.
8
张建文,谭丽,王威,孟醒,孙超凡,王春潺,艾菲拉·艾克帕尔,陈元昊,付红媛,高慧娟,冯兴中.
基于“阴平阳秘”与机体内稳态论治糖尿病泌汗异常[J]
.北京中医药,2024,43(5):530-533.
9
郭平,郝一鸣,许朝霞,郭睿.
中医七情学说及其临床应用概述[J]
.中医学,2016,5(4):105-11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7
1
沈艺.
中医藏象术语的英译[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S1):5-6.
被引量:4
2
白正勇,李淼.
中医“和”论[J]
.吉林中医药,2005,25(2):1-3.
被引量:3
3
黄海波.
释“营”与“荣”——中医术语文化探源[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3):214-215.
被引量:8
4
朱明.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101.
5
傅灵婴,施蕴中.
中医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英译[J]
.中国科技信息,2009(3):248-249.
被引量:4
6
左媛媛,王寅.
从中医模糊语言的研究入手,阐释中医理论内核的模糊性[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3):9-12.
被引量:7
7
姚魁武,薛燕星,熊兴江,薛伯寿.
中医学“和合”思想渊源探析[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2):93-95.
被引量:21
8
郭霞珍.
“致中和”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4):221-223.
被引量:9
9
吕爱平,蔡丹梅.
论中医学中和思维的内涵及特点[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2):120-120.
被引量:9
10
段晓鹏.
传统文化的“中和”思想与中医养生观[J]
.河南中医,2012,32(9):1163-1164.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4
1
左媛媛,孙永林,赵少钦,吴非,周青.
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J]
.中医学报,2014,29(B12):685-685.
2
左媛媛,孙永林,吴非,赵少钦,周青.
中医名词术语文化解析——几个中医术语名义考[J]
.中医学报,2014,29(B12):693-693.
3
王憭瑶,李宣霖,王海峰.
中医学“和”的思想探析[J]
.中医研究,2017,30(6):1-3.
被引量:2
4
付明.
儒家“致中和”思想对中医诊疗观的影响[J]
.科学咨询,2024(1):159-162.
二级引证文献
2
1
穆杰,王雪茜,王庆国,程发峰,尹湘君,杜欣,刘姝玲.
论决定证候系统动态变化的四要素[J]
.环球中医药,2018,11(9):1370-1372.
被引量:2
2
刘文琼,王玥,王君清.
从“和”之道谈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J]
.山东中医杂志,2024,43(11):1289-1293.
1
邰东梅,王哲.
仁者寿——儒家致中和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反映[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2):393-394.
被引量:4
2
金炯球,王军.
五行学说在针灸临床的应用[J]
.中国民间疗法,2004,12(5):11-12.
被引量:3
3
刘宁,冯建春,张广中,贾海忠,赵进喜,刘鑫源,尹笑玉.
仲景用“和”,名方荟萃;平调致和,百病可法[J]
.环球中医药,2017,10(4):468-471.
被引量:5
4
张晋,苏博,周文泉.
周文泉教授调整“致中和”的临证思维[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2):291-294.
被引量:5
5
景浩.
《黄帝内经》与儒家“致中和”思想[J]
.中医药学刊,2006,24(3):481-482.
被引量:9
6
汤小虎,唐辉,邓中甲.
谈中医养生保健方的致中和思想[J]
.陕西中医,2007,28(8):1103-1104.
被引量:2
7
盛国光.
用“和”的理念养肝护肝[J]
.祝您健康,2009(4):4-5.
8
张伯礼,王晓晖.
证候及其现代研究[J]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9):1-4.
被引量:7
9
郭霞珍.
“致中和”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4):221-223.
被引量:9
10
王新陆,田思胜.
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9):49-51.
被引量:7
中医研究
2012年 第10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