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理论前沿》
CSSCI
2000年第9期28-29,共2页
Theory Front
同被引文献36
-
1屈锡华,左齐.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J].社会学研究,1997(3):106-117. 被引量:50
-
2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3):86-98. 被引量:191
-
3李小云,李周,唐丽霞,刘永功,王思斌,张春泰.参与式贫困指数的开发与验证[J].中国农村经济,2005(5):39-46. 被引量:54
-
4吴国宝.贫困线建立的理论和方法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5(11):70-74. 被引量:8
-
5王碧玉,庞柏林.中国农村反贫困指标评价新体系的构造[J].商业研究,2005(24):183-185. 被引量:5
-
6骆祚炎.利用线性支出系统ELES测定贫困线的实证分析——兼比较几种贫困标准[J].当代财经,2006(3):5-10. 被引量:33
-
7侯震.我国现行农村贫困线问题研究[J].黑河学刊,2007(1):24-26. 被引量:3
-
8张全红,张建华.中国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评估[J].南方经济,2007,36(5):75-82. 被引量:20
-
9郑建平,刘兴武.让贫困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J].领导之友,2007(4):52-53. 被引量:3
-
10世界银行.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EB/OL].[2010-01-03].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a.
-
1柯昌林.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22(1):13-15. 被引量:2
-
2唐海英.论农村扶贫机制的现实要求[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6(3):4-6.
-
3顾春茂,陆兵,刘建琴.长三角家庭农场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南通市家庭农场发展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2):181-186. 被引量:2
-
4郑建新,吴赐联.家庭农场的社会服务机制创新研究——以福建省部分调查数据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4-5. 被引量:2
-
5万朝林.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J].经济体制改革,2003(6):73-76. 被引量:106
-
6罗锡文.对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J].农业工程,2011,1(4):1-8. 被引量:55
-
7林清.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思考[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7(4):51-55. 被引量:1
-
8李善山.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的制度安排[J].农村经济,2006(8):74-77. 被引量:7
-
9罗财喜.新时期失地农民权益流失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5):611-612. 被引量:2
-
10陈长英.浙江省电商人员就业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提升路径[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2):25-30.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