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被引量:14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22-25,共4页
Academic Monthly
同被引文献147
-
1彭启福.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278-283. 被引量:11
-
2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方法论反思——兼与杨润根先生商榷[J].学术界,2001(4):126-134. 被引量:5
-
3汤一介.关于建立《周易》解释学问题的探讨[J].周易研究,1999(4):2-5. 被引量:15
-
4范立舟.从“理欲之辨”看朱熹对历史动因的解释[J].中州学刊,1997(5):133-137. 被引量:1
-
5王煜.评《中国老学史》[J].中国文化研究,1997(2):140-141. 被引量:2
-
6苟志效.试论朱熹的解释理论及其思维教训[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6(4):23-27. 被引量:1
-
7王葆珗.读《中国老学史》[J].中国哲学史,1996(3):122-123. 被引量:2
-
8周光庆.中国经典解释学研究刍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2(2):113-118. 被引量:7
-
9庆甫.朱熹经典解释方法论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2(2):119-124. 被引量:1
-
10殷孟伦.训诂学的回顾与前瞻[J].文史哲,1982(3):52-64. 被引量:5
引证文献14
-
1景海峰.解释学与中国哲学[J].哲学动态,2001(7):13-18. 被引量:7
-
2林义正.论中国经典诠释的两个基型:直释与旁通——以《易经》的诠释为例[J].周易研究,2006(2):26-40. 被引量:3
-
3刘学智.当《老子》与佛教相遇——佛教视角的《老子》诠释[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7(5):24-29. 被引量:1
-
4耿芳朝.近三十年朱熹诠释学研究述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9(9):114-117. 被引量:2
-
5郭齐勇.近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的新进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1):1-8. 被引量:11
-
6刘固盛.中国老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4(5):126-133. 被引量:1
-
7刘华文,叶君武.刍议汉学域界内的哲学典籍译释学研究[J].中国翻译,2016,37(2):5-10. 被引量:12
-
8柳恒.汤一介创建“中国解释学”构想的落实与开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38(5):4-5.
-
9贾红莲.中国哲学发展变化50年[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3):52-59.
-
10邓联合.王船山老庄诠释之学的文本形态与思想旨趣[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6):1-5.
二级引证文献40
-
1李颖,张立恩.明体见用与明体达用:“分析的儒学”刍议——评《新儒学义理要诠》[J].哲学门,2020(1):207-217.
-
2杨永明.“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当代儒学》十周年大会上的致辞[J].当代儒学,2023(1):3-8.
-
3叶晴.论朱熹读书法对当代儒家哲学诠释的启发[J].当代儒学,2022(1):155-174.
-
4王鑫.诠释与重建:论朱熹解《易》的结构化特征[J].传统文化研究,2024(1):28-39.
-
5蔡德贵.试论美国的儒家学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8(5):79-85. 被引量:5
-
6武吉庆.人文关怀与史学研究主体意识[J].史学理论研究,2005(1):126-131. 被引量:3
-
7陈治国,洪汉鼎.2003:诠释学与中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9. 被引量:5
-
8李凯.“中国诠释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66-70. 被引量:1
-
9景海峰.简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叙述方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6):5-9.
-
10李承贵,王金凤.中国诠释学基本理论之探讨——20年来中国诠释学研究述评[J].现代哲学,2013(5):87-96. 被引量:3
-
1蔡方鹿.关于中国解释学类型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68-171.
-
2刘小兰.英语教师要培养七大习惯[J].湖南教育(综合版),2008,22(5):37-38. 被引量:1
-
3刘毅青.中国解释学何为——对徐复观解释学的再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3(3):27-32. 被引量:1
-
4王在朴.浅谈转型期严复法哲学与政治哲学思想[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3):50-51.
-
5汤一介.论中国先秦解释经典的三种模式[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1):66-72. 被引量:15
-
6龚群.“跨世纪的中国哲学:总结与展望”国际会议综述[J].哲学动态,1999(11):14-16. 被引量:1
-
7张能为,赵立庆.解释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与意义理解——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能为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3,28(7):1-5. 被引量:2
-
8孙政.亭林先生及其经世致用思想浅析[J].卷宗,2015,5(6):524-525.
-
9甘祥满.思者何为?——汤一介先生的哲学之路[J].中国哲学史,2015(1):95-100.
-
10李凯.“中国诠释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66-7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