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和陶诗”看苏轼的心态变化与审美追求 被引量:4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贬谪黄州是苏轼研习陶诗的重要阶段。通过研习陶诗,苏轼具有了在逆境中淡定自若、敢于直面人生的品质。陶诗是苏轼寻求精神寄托的支撑点。苏轼引陶渊明为同调,是因为陶渊明除了有归隐、赞美田园的诗作外,还有关心现实的一面。苏轼发现了陶诗特有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感染力。以"和陶诗"为转折点,苏轼将陶渊明开创的诗风融入创作之中,创造了新的审美意境。"和陶诗"除了涵盖陶诗的题材外,还叙写了身在贬所与朋友及田家农夫的友谊,吟咏当地风物,表达了身在山林、心存魏阙的士大夫情绪等。在遵循陶诗之法时,苏轼的"和陶诗"有取法众人之长的特点。
作者 张强
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6-134,共9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8

  •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鲁迅全集》第6卷.第1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 2袁行霈.论和陶诗及其文化意蕴[J].中国社会科学,2003(6):149-161. 被引量:81
  • 3周紫芝.《竹坡诗话》[A].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C].北 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8页.
  • 4苏轼:《赤壁赋》,载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6页.
  • 5苏轼:《东坡八首并序》,载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39页.
  • 6苏轼:《和归田园居六首序》,载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版社,2001年,第2005页.
  • 7苏轼:《和东方一处土》,载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笫2095页.
  • 8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载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10页.
  • 9释惠洪:《冷斋夜话·东坡得陶渊明之遗意》,载《四库全书·子部》第86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41页.
  • 10苏轼:《题渊明诗二首(之一)》,载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91页.

二级参考文献3

共引文献112

同被引文献71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16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