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2000年后台湾电影产业的转向——去在地化与再次在地化 被引量:4

De-localized and Re-localized of Taiwan’s Motion Pictures Industry after 200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以2000年后台湾电影产业的发展,检视2000年后迄今台湾电影开始产生新的化学变化,从《卧虎藏龙》创造跨国合制风潮;两岸三地合拍的现象;数字电影的发展;新新导演的兴起;城市营销的外缘效应;在发行放映上,台湾电影除了营销的去在地化(de-localised),也展现新的发行空间,同时在主题、明星和类型上再次在地化(re-localised),再次关注与贴近台湾在地文化。不仅电影本身,产业基础内容结构也同时改变,他们将过去的苦涩经验转化为优势,并纳入对手的公式、策略和标准,同时趁着华语市场的成长,将自己的边界地图扩大,进而重新崛起,逐渐构成台湾电影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差异性,成为制衡美国好莱坞电影商业主义在本土市场的力量,营造出更好的协商空间,进而将台湾电影与人才推向国际市场,这正是全球化与在地化的交互交融的最佳范例之一。
作者 黄匀祺
出处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5-132,共8页 Contemporary Cinema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3

  • 1[美]安迪·沃荷(Andy Warhol)《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卢慈颖译,台北三言社2006年版,第119页.
  • 2徐挥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障及促进文化表现多样性公约”对文化权及传播权之影响:以2007年欧体视听媒体服务指令为中心》,载自《新闻学研究》2009年第1期,第95-97页.
  • 3台湾电影网《台北市首轮院线映演国产影片、港陆影片暨其他外片之票房历史统计(1999-2011)》,http://tc.gio.gov.tw/ct_131_265.
  • 4[美]Roy Armes《第三世界电影与西方》,廖金凤、陈儒修合译,台北电影资料馆1997年版,第59页.
  • 5[埃]萨米尔阿敏.《不平等的发展--论边陲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构》,高锯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 6[美]托比·米勒,尼丁·戈维尔,约翰·麦克默林、理查德·马克思韦尔(Toby Miller, Nitin Govil, John Mcmurria and Ricard Maxwell)《垒球好莱坞》,冯建三译,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 7Dorfman, Ariel and Mattelart, Armand(1975), How to read Donald Duck: Imperialist Ideology in Disney Comic, New York: International General, Schiller, Herbert(1976),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Domination, New York: M. E. Sharp, Wallerstein, Immanuel(1974-80),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New York: Academic.
  • 8Lee, Chin-Chuan(1979), Media Imperialism Reconsidezed: the Homogenizing of Television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 Sage,.
  • 9戴乐为,叶月瑜.《东亚电影惊奇:中港日韩》,黄慧敏译,台北书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 10齐隆壬.2005~2008台湾电影与新新导演显像[J].电影艺术,2009(3):48-53.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5

  • 1http://www:goldenhorse.org.tw/tifte/news.aspx?id=214.
  • 2刘现成.美国及其电影业介入台湾电影市场的历史分析[J].电影欣赏(台北:电影资料馆),2007:44-44.
  • 3黄匀祺.从发展传播理论检视全球化下台湾电影产业趋势.2009.尚未发表.
  • 4http://www.haf.org.hk/haf/chi/project2009.htm.
  • 5郭东益.以制片角度谈电影产制;从好莱坞制片人与美国商业电影谈起[J].传播与管理(嘉义:南华大学传搏管理研究所),2004:87-87.

共引文献7

同被引文献10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