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电子证据之可采性探析——由隐私权保护的角度切入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电子证据是指以电子形式存在,并借助电子设备为人们所感知的、用作证据使用的一切材料。在《刑事诉讼法》已经修改、《民事诉讼法》即将修改并均将电子证据纳入证据体系的背景下,亟需对电子证据可否用作认定案件事实依据的条件,即其可采性进行研究。电子证据可采与否的关键在于公民隐私权保护与案件真相发现之间的利益平衡,故有必要对国家机关的监听行为、当事人的私录行为以及"电子眼"的采集等涉及电子证据运用的领域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影响电子证据可采性的具体因素。
作者 刘显鹏
出处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9-55,共7页 Study and Practice
基金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电子证据认证规则研究--以三大诉讼法修改为背景>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为:12YJ C820064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 1常怡,王健.论电子证据的独立性[J].法学,2004(3):85-93. 被引量:29
  • 2[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30页.
  • 3陈永生.国外的秘密监听立法[J].人民检察,2000(7):58-61. 被引量:6
  • 4杜静:《姜国会延长“反恐监视权”》.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2/17/c_ 121089944.htm.
  • 5[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29页.
  • 6李倩.德国刑事诉讼法证据禁止制度类型分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1):119-127. 被引量:9
  • 7[日]新堂幸司.《新民事诉讼法》,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14页.
  • 8张新宝:《从个人数据保护法与民法的角度审视“电子眼”》,《人民法院报》,2007年8月28日.

二级参考文献40

  • 1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J].法商研究,2002,19(4):37-44. 被引量:101
  • 2沈木珠.论电子证据的法律效力[J].河北法学,2002,20(2):15-19. 被引量:24
  • 3Rogall,Klaus= Beweisverbote im System des deutschen und des amerikanischen Strafverfahrensrechts, in: Wolter (Hrsg.), Zur Theorie und Systematik des Strafprozessrechts (1995), S. 113.
  • 4Rogall,Klaus: Beweiserhebungs-- und Beweisverwertungsverbote im Spannungsfeld zwischen den Garantien des Rechtsstaates und der effektiven Bekaempfung yon Kriminalitaet und Terrorismus, in: JZ 17/2008,S. 818.
  • 5BGH NJW 1994,2904(2905).
  • 6BGHSt 14,359(364f).
  • 7刑事诉讼法第136a条第1款.
  • 8刑事诉讼法第136条第1款.
  • 9BVerfG NJW 2007,204ff.
  • 10NStZ 2006,46f.

共引文献60

同被引文献14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