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一次别离》: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承袭与伊朗本土化诠释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外延在不断变化中,但其核心仍旧是对普通民众的关怀与纪实的本质。《一次别离》紧贴时代的脉搏,既承袭了新现实主义典型精神内核,又实现了伊朗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的本土化美学延展与诠释——将戏剧化的冲突叙事策略运用于伊朗本土主题思考进行电影叙事表达。《一次别离》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化电影道路,也完成了一次电影艺术的扬弃过程,这种探索值得中国现代电影人加以研究与借鉴。
作者
惠艺
机构地区
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出处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8期51-53,共3页
Movie Review
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
伊朗本土化诠释
戏剧冲突
《一次别离》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36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4
1
周星.影视艺术史[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
肖体元.
试论新现实主义电影[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4):66-73.
被引量:7
3
彼得·马修斯,李时(译).
探究现实——安德烈·巴赞在昨天和今天[J]
.世界电影,2006(6):4-10.
被引量:15
4
倪祥保.试论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A],2009.
共引文献
20
1
董越.
分析影片《罗马11时》的纪实风格[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0(6):120-120.
2
聂伟,郭丽莉.
电影写实美学的当代反思与“在地”诉求——“纪念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理论笔记[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6):80-86.
被引量:2
3
宋泽双.
对巴赞电影理论批判的批判[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4):113-116.
被引量:1
4
侯军.
电影理论之“半说”:后现代语境中的理论处境及前瞻[J]
.当代电影,2010(6):50-54.
被引量:2
5
皇甫宜川.
安静地凝视——刘杰电影的影像语言[J]
.当代电影,2011(12):43-49.
被引量:1
6
周雯.
纪实美学研究综述[J]
.电影评介,2012(19):73-74.
被引量:2
7
刘子欣.
伊朗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本土化诠释[J]
.新闻传播,2014(4):61-62.
8
何蓉.
《一次别离》的现实主义手法探析[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2):188-188.
9
王舒萍.
巴赞的美学历程[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6):33-34.
10
刘雅妮.
论一部伟大电影的诞生——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10):144-144.
同被引文献
36
1
张素珍.
纪实小说:国际性的文学现象──兼评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和中国的纪实小说[J]
.外国文学研究,2003,25(3):154-158.
被引量:6
2
林国淑,余佳丽.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伊朗电影[J]
.电影评介,2008(5):6-8.
被引量:8
3
安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伊朗电影美学观初探[J]
.电影评介,2006(13):60-62.
被引量:5
4
Joan.
如何感受这个世界?——看伊朗电影《天堂的颜色》[J]
.电影文学,2004(8):64-64.
被引量:1
5
张铭勇.
生活即艺术——赏析影片“天堂的孩子”[J]
.电影文学,2001(5):40-40.
被引量:1
6
伊朗电影故事片 天堂的孩子[J]
.电影文学,1999(8):64-64.
被引量:1
7
戈达弗雷·切西尔,林茜.
阿巴斯·加罗斯达米──提出问题的电影[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1):61-72.
被引量:13
8
赵海峰.
谎言·人性·现实主义——观电影《一次别离》[J]
.电影评介,2013(13):75-76.
被引量:1
9
胡安仁.
电影与现实:形式主义和纪实主义美学思潮评析[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9(2):31-37.
被引量:2
10
肖体元.
试论新现实主义电影[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4):66-73.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5
1
刘子欣.
伊朗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本土化诠释[J]
.新闻传播,2014(4):61-62.
2
刘明秋.
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导演艺术风格[J]
.戏剧之家,2016(16):111-112.
被引量:1
3
何菲.
意大利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纪实主义审美之旅[J]
.电影评介,2018(21):63-65.
4
YOUNG ANN,宋安淇.
近50年中国学界对伊朗电影的研究综述[J]
.中国电影市场,2020(7):45-50.
5
王春晓.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电影艺术评析[J]
.现代视听,2014,0(12):45-49.
二级引证文献
1
1
廉艺璇.
浅析《纳德与西敏:一次别离》的视听语言[J]
.声屏世界,2019(9):42-43.
1
刘子欣.
伊朗电影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本土化诠释[J]
.新闻传播,2014(4):61-62.
2
韩丽艳.
从《金陵十三钗》看中国电影[J]
.青年文学家,2012,0(16):254-254.
3
陈伟.
再见阿巴斯,再见[J]
.创意世界,2016,0(10):66-67.
4
钱晓天.
《一次别离》 一部“神作”[J]
.电影,2012(11):78-79.
5
周炜,任香.
现实题材的电影应该搜索什么?——从人物设置和情节走向比较《一次别离》和《搜索》[J]
.当代电影,2014(3):102-106.
被引量:1
6
肖鹰.
《金陵十三钗》与《一次别离》的距离:人性[J]
.现代阅读,2012(5):30-30.
7
曹硕涵.
不动声色的客观记录——以《一次别离》为例浅析巴赞的电影主张[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4):285-286.
被引量:2
8
翟菊霞,田龙过.
由“逃离”再看“别离”:伊朗电影“我性”宣传的启示[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3):165-166.
9
秦健.
被迫的成长[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3(2):147-147.
10
段夏胤.
平凡与浪漫的写实韵味——朱塞佩·托纳多雷“回家三部曲”解析[J]
.现代视听,2015,0(11):58-61.
被引量:2
电影评介
2012年 第1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