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9-55,共7页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参考文献2
-
1《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江西卷》第227页.1996年油印本.
-
2《乐种学导言》.袁静芳著.《音乐学文集》,中史音乐学院学报社出版,1992年版.
同被引文献19
-
1张伯瑜.中国锣鼓乐的节奏构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3):38-44. 被引量:19
-
2袁静芳.民间锣鼓乐结构探微——对《十番锣鼓》中锣鼓乐的分析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3(2):15-24. 被引量:27
-
3李真贵.中国锣鼓乐特性探微[J].音乐研究,1996(4):87-96. 被引量:8
-
4黄锦华.白族唢呐锣鼓乐浅探[J].民族艺术研究,1999,12(4):55-57. 被引量:7
-
5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法事锣鼓乐的结构分析(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3):40-48. 被引量:5
-
6王伟群.浙东锣鼓乐《作铜锣》探析[J].民族论坛,2007(10):30-31. 被引量:3
-
7赵宴会,赵士玮.苏北赵庄唢呐班与婚、丧仪式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4):72-77. 被引量:11
-
8陈同英.淄博地区民间锣鼓乐探讨[J].管子学刊,2013(1):87-90. 被引量:2
-
9檀伯才,张宇.皖北民间乐班的音乐文化特征与文化价值研究——以安徽省灵璧县“周家班”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8):60-62. 被引量:7
-
10傅利民,何顺清.丰城花钗锣鼓音乐形态分析[J].中国音乐学,2014(1):69-76.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7
-
1孙四化.寿州锣鼓的价值内涵与艺术性[J].宿州学院学报,2017,32(1):94-97. 被引量:1
-
2周庆恬,葛广林.寿州锣鼓鼓点技法与艺术特色[J].蚌埠学院学报,2017,6(4):167-171.
-
3傅利民,傅聪.江西传统吹打乐的形态特质研究[J].音乐探索,2019(1):32-41. 被引量:1
-
4周哲.竹溪锣鼓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4):53-54.
-
5薛欣欣.中国传统音乐中器乐独奏曲的音乐形态之共性[J].北方音乐,2020,40(2):45-45. 被引量:1
-
6向青松.仪式象征与亲属互惠:渝东南地区“唢呐”与“锣鼓”的人类学考察[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1,37(3):58-66.
-
7熊雯煊.丰城花钗锣鼓在婚丧仪式中的仪式象征研究[J].乐器,2024(1):82-85.
-
1谢纲振.王洛宾冲击波——关于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方法论的思考[J].新疆艺术(维文),2000(4):29-37.
-
2謝力成.評介影調戏“西廂記”[J].人民音乐,1959(12):21-22.
-
3崔亚丽.当下民间音乐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戏剧之家,2016(13):88-88.
-
4傅利民.作为生活的真实——丰城花钗锣鼓的历程与叙事[J].音乐创作,2014(7):107-110. 被引量:2
-
5板俊荣.没有终点的民间音乐研究之路——深切缅怀民间音乐研究专家张仲樵先生[J].人民音乐,2009(1):56-59. 被引量:2
-
6薛雷.“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再认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106-107. 被引量:6
-
7王家栋.重视传统 重在出新:写在青岛的三册音乐集成刊出之前[J].戏剧丛刊,2000(4):89-91.
-
8吕骥.学习民间音乐中的几个问题(中)[J].人民音乐,1951(5):30-33. 被引量:2
-
9吴兴明.神奇的麻婆舞[J].当代江西,2010,0(4):48-48.
-
10郑勇强.我国的民族音乐学研究[J].广东艺术,2008(4):4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