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何炳松的历史哲学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何炳松是中国近代史上著明的历史学理论家。他的历史哲学包括历史发展动力和历史发展模式两个方面,前者论述了地理影响历史与物质、文化、风俗等影响历史以及需要、动机决定社会演化;后者阐述了他的社会演化史观和因果论。他为新史学的传播与构建做出了相当的贡献,理应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占一突出席位。
作者
秦文
机构地区
平顶山学院政法学院
出处
《社科纵横》
2012年第9期108-111,共4页
Social Sciences Review
关键词
何炳松
历史哲学
地理影响历史
综合史观
需要与动机决定论
社会演化
因果论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205
同被引文献
2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刘寅生,房鑫亮.何炳松文集(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刘寅生,房鑫亮.何炳松文集(五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4-565.
4
庞卓恒.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M].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5
刘寅生,房鑫亮.何炳松文集(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
刘昶.人心中的历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50.
8
刘寅生,谢巍,何淑馨编.何炳松纪念文集[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
共引文献
205
1
解晓毅.
浅谈希腊古典史学的理性精神——以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为例[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7):79-81.
被引量:1
2
李红梅.
“局外人”与公众话语——伍尔夫后期小说的文化立场与散文化写作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4-87.
被引量:5
3
王少卿.
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一个世纪的论争[J]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4):131-134.
被引量:4
4
张小兵,王军.
美国现代史学主要流派的演变与反思[J]
.宁夏社会科学,2006(6):113-115.
5
张烁,虞振威.
《历代刑法志》中的法律叙事史[J]
.理论月刊,2007(2):125-128.
6
陈文海.
激扬华章下的恒流与变异——关于卡莱尔及其历史观念[J]
.学术研究,2007(4):102-114.
被引量:6
7
王贵仁.
史家历史思维结构解析[J]
.山东社会科学,2007(8):12-18.
被引量:3
8
李稚勇.
美国学校历史课程改革论析[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9):35-43.
被引量:3
9
高晓林.
重视财务文化整合 提升资产重组质量[J]
.生产力研究,2007(5):131-133.
被引量:1
10
高志英.
20世纪中国边疆“直过”民族教育观念变迁研究——以云南独龙族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5(3):37-43.
被引量:12
同被引文献
21
1
蔡家勇.
论何炳松的史学研究及其史学思想特色[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189-192.
被引量:1
2
房鑫亮.
浅议何炳松对史学史的贡献[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3(2):54-59.
被引量:2
3
胡逢祥.
何炳松与鲁滨逊的“新史学”[J]
.史学史研究,1987(3):31-37.
被引量:3
4
张书学.
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的传播与贡献[J]
.浙江学刊,1994(2):114-118.
被引量:3
5
王晴佳.
胡适与何炳松比较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1996(2):63-72.
被引量:4
6
张广智.
二十世纪前期西方史学输入中国的行程[J]
.史学理论研究,1996(1):92-105.
被引量:13
7
朱发建,张晶萍.
论何炳松在通史理论上的创新[J]
.武陵学刊,1997,32(2):44-46.
被引量:2
8
洪认清.
评何炳松对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译介[J]
.史学史研究,2002(2):38-44.
被引量:5
9
张天明,赵海红.
何炳松历史教科书选材思想探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8):57-60.
被引量:5
10
朱煜.论何炳松的历史教育思想[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9(03).
引证文献
1
1
冯晓梅.
近几十年来何炳松史学研究概述[J]
.黑龙江史志,2013(23):13-14.
1
乐爱国.
民国时期何炳松《程朱辨异》对朱子学的阐释及创新[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5,37(3):26-31.
2
郭艳君.
论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J]
.学术交流,2005(12):5-8.
被引量:2
3
唐正岳.
挫折[J]
.快乐童话故事,2009(12):75-76.
4
张九衡.
理学对二程史学思想的影响[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2):34-35.
5
王长里.
黑格尔的社会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前提[J]
.江西社会科学,1994,14(5):40-45.
6
宫敬才.
维柯与历史唯物主义[J]
.河北学刊,2009,29(1):49-54.
被引量:6
7
钟学敏,丁明鲜.
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合理思想[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9(5):81-86.
8
伍玉西.
苏慧廉论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会通——以耶儒会通为例[J]
.宗教学研究,2013(2):220-224.
9
安维复.
“回到康德”能否破解后现代相对主义迷局——从“分道而行”到“综合史观”[J]
.学术月刊,2016,48(4):20-28.
被引量:1
10
曾杰,张玉臣.
社会主义社会的动力系探讨[J]
.科学社会主义,1987(3):77-80.
社科纵横
2012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