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2000年第3期58-62,共5页
参考文献31
-
1胡塞尔著.《现象学与哲学的危机》.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1989年版.第148页.
-
2雅斯贝尔斯著.《智慧之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北京.1988年.第24页.
-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八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1988年版.第705页.
-
4Jenifer Speake,ed.,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London:Pan Books,Ltd,1979),p.249.
-
5《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页
-
6钱理群著.《周作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页.
-
7止庵编.《关于鲁迅》.新疆人民出版社.乌鲁木齐.1998年版.第545页.
-
8.《鲁迅全集》第一卷[M].,.第47-48页.
-
9怀特海著.《科学与近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页.
-
10这种心迹正如鲁迅后来在《野草·题辞》(1927)中所描述的那样:"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全集》,第二卷,同前,第159页).
共引文献36
-
1高道一.陈序经与“全盘西化论”[J].鲁迅研究月刊,2004(7):91-92.
-
2刘旭.吃饱之后怎样──评余华的小说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0(4):71-76. 被引量:5
-
3张华,公炎冰.一九二二年北京大学讲义费风潮述评[J].鲁迅研究月刊,2000(12):65-67. 被引量:5
-
4梁展.“自我”观念与科学的本源——鲁迅对19世纪科学观念的思索和批判[J].鲁迅研究月刊,2001(8):8-16. 被引量:2
-
5李林荣.《孤独者》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J].鲁迅研究月刊,2001(9):18-35. 被引量:9
-
6谢遂联.红楼灰影:《红楼梦》中的老婆子[J].明清小说研究,2001(1):178-184. 被引量:6
-
7梁展.个人意志的发展与虚无主义的起源──鲁迅对个人意志的诠释与叔本华的差异及其后果[J].鲁迅研究月刊,2001(11):11-20. 被引量:3
-
8梁展.自我、意志与生命——鲁迅的形而上学及其矛盾[J].鲁迅研究月刊,2001(12):15-30. 被引量:3
-
9赵晓岚.从"气盛言宜"到"以气使词"——从"养气"说论辛弃疾对韩愈的文学认同[J].文艺研究,2005(4):80-88. 被引量:4
-
10高瑞泉.论“新青年”派的“平等”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3):1-9.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51
-
1陈漱渝.“毋求备于一夫”──读曹聚仁著《鲁迅评传》[J].学术月刊,1999,31(6):78-84. 被引量:3
-
2林玉山.论鲁迅在厦门的思想转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0(3):97-100. 被引量:1
-
3夏元文,俞秀玲.施蛰存与施尼茨勒[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2):62-67. 被引量:1
-
4藤井省三,张靖.《铸剑》——复仇的文学[J].鲁迅研究动态,1988(6):73-73. 被引量:1
-
5林毓生.鲁迅思想的特征——兼论其与中国宇宙论的关系[J].鲁迅研究动态,1986(11):5-11. 被引量:3
-
6赵英.有关鲁迅《铸剑》出典的再讨论[J].鲁迅研究动态,1985(5):37-39. 被引量:2
-
7张枣.秋夜,恶鸟发声[J].青年文学,2011(5):128-136. 被引量:7
-
8朱国华.艺术编码的社会条件——管窥布迪厄艺术社会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4(4):89-96. 被引量:7
-
9朱国华.合法趣味、美学性情与阶级区隔[J].读书,2004(7):52-61. 被引量:25
-
10朱国华.艺术博物馆:虚假的文化承诺——布迪厄《艺术之恋》阅读笔记[J].民族艺术,2004(3):88-91.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8
-
1唐诗人.细读、解构与超越——陈晓明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启示[J].文艺论坛,2023(4):46-52.
-
2浦蓁烨.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0,31(4):37-45. 被引量:6
-
3尹传兰,刘锋杰.布迪厄“文学社会学”的自我限度——兼谈“文学社会学”的学科特性[J].学术月刊,2013,45(2):115-122. 被引量:1
-
4朱慧劼.作为知识的新诗:诗歌的知识社会学视野[J].西部学刊,2014(8):10-13.
-
5李占伟.布迪厄“反思性”思维与文艺研究思路创新[J].当代文坛,2015(3):34-37.
-
6李睿.“反思社会学”,还是“反身社会学”--Reflexive Sociology汉译探析[J].中国科技术语,2017,19(1):50-52. 被引量:1
-
7马静一.絮叨,或用沉默求乞——《野草》的一种诗学读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24,38(1):96-103.
-
8衷杰宇.一个可以被抽空的结——论朱朱的诗[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3(4):140-156.
-
1罗益民.从动物意象看《李尔王》中的虚无主义思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6(S1):128-136. 被引量:10
-
2田刚.庄子哲学与鲁迅的虚无主义思想[J].人文杂志,2002(1):98-103. 被引量:5
-
3李晖.关于《红楼梦》的虚无主义思想[J].北方论丛,1981,0(1):41-47.
-
4李嘉懿.福楼拜的虚无[J].语文建设,2016,0(1Z):59-60.
-
5王寅生.博尔赫斯的自我观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12,29(6):55-57.
-
6张静.从创作心态看曹雪芹《红楼梦》创作的局限性[J].新课程(中学),2010(3):94-94.
-
7张根柱.论《呐喊》、《彷徨》中虚无主义思想的复杂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6):12-15. 被引量:1
-
8闫璐.浅议虚无主义思想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表达[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3(2):78-78.
-
9饶婉倩.虚无中的探索——对《太阳照常升起》悲剧思想的分析[J].环球人文地理,2014,0(6X):224-224.
-
10李盛涛,魏子木.无法逃避的虚无主义——《野草》的哲学意蕴简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4(1):44-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