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岭南学刊》
2000年第5期33-37,共5页
Lingnan Journal
同被引文献32
-
1任喜荣.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权力成长的制度分析--中国宪政制度发展的一个实例[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88-96. 被引量:14
-
2刘淑君,杨平.利益主体多元化与人民代表的代表性[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1):6-9. 被引量:4
-
3黄学贤,朱中一.论人民代表代表性的完善[J].政治与法律,2005(4):16-20. 被引量:6
-
4景跃进.代表理论与中国政治——一个比较视野下的考察[J].社会科学研究,2007(3):16-21. 被引量:73
-
5黄彬.人大代表的角色利益冲突及其化解[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16(2):60-62. 被引量:2
-
6[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
7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M].汪楦译,商务印书馆,1982,44-45.
-
8Henry B Mayo, An introduction to Democratic Theor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60,103.
-
9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M].王明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
-
10R.Hedlund and H.Friesema, "Representatives Perceptions of Constituency Opinion."Journal of Politics,34 (1972), 730-752, 741.
二级引证文献9
-
1王磊,张蔓菁.“代表性”视域下的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6(6):15-19. 被引量:1
-
2李鹏.关于增强党外代表人士代表性的路径探析[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36-40.
-
3章招坤.无党派代表人士代表性问题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17-19.
-
4李鹏.论现阶段如何增强党外代表人士的代表性[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23-30.
-
5韩旭.使人大运转起来:乐清“人民听证”的实践及启示[J].新视野,2017(1):61-67. 被引量:2
-
6王勇,许永晶.中国地级市人大主任群体身份特征分析[J].人大研究,2019(8):28-36.
-
7虞崇胜.谁的代表与为谁说话:人大代表的代表性研究[J].党政研究,2023(1):58-66.
-
8陈伟斌,黄旭萍.论人大会议信息公开的实践隐忧与完善路径[J].人大研究,2024(5):51-60.
-
9洪丽玲.地方人大代表认领立法项目的思考——以嘉兴市为例[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6,0(7):124-124.
-
1武永新.发挥人大工作研究会作用 做好人大制度的宣传者[J].江淮法治,2011(1):56-56.
-
2刘淑君,杨平.利益主体多元化与人民代表的代表性[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1):6-9. 被引量:4
-
3梁英松.距离不能产生美——谈人大代表的代表性[J].辽宁人大,2006(1):35-35.
-
4黄学贤,朱中一.完善人大代表的代表性[J].浙江人大,2006,0(2):34-35. 被引量:9
-
5本刊记者,龚宏龄.人大代表如何实现“代表性”[J].浙江人大,2011,0(12):38-39.
-
6陆介标.增强人民代表的代表性[J].人大研究,1997(8):16-18.
-
7黄登攀.论人大代表代表性的保障机制构建[J].人大研究,2009(9):21-24. 被引量:1
-
8谢宝富.人大代表的代表性问题[J].新东方,2006,15(6):45-47. 被引量:1
-
9龚宏龄.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内涵探析[J].人大研究,2011(7):12-16. 被引量:2
-
10郝永伟.人大代表的代表性分析——代表选区利益与代表辖区利益的困惑与解决路径[J].人大研究,2009(11):22-24.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