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汉语语法中的兼代现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定中关系"、"状中关系"与"动补关系"三个方面对古汉语以偏位成分代替偏正结构的兼代现象进行论述,并对传统的"活用说"提出质疑。
作者
张新凤
机构地区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咸宁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73-74,共2页
Journal of Xianning University
关键词
古汉语
语法
兼代
分类号
H141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6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6
1
孙良明.
据历代专书注释语法分析谈高校古汉语语法教学(上)——兼说古汉语语法四大特点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实用意义[J]
.语文研究,2008(3):24-30.
被引量:8
2
刘凌.
虚词“而”释义讨论——兼谈古汉语虚词词典编纂中的问题[J]
.辞书研究,2010(6):50-66.
被引量:2
3
苏宝荣.
汉语语法功能的“隐含性”与词的“兼类”和功能“互动”[J]
.语文研究,2009(3):1-5.
被引量:2
4
张海学.
再探古汉语名词词类的活用[J]
.考试周刊,2011(48):37-37.
被引量:1
5
孙良明.
据古今专书训诂考据语法分析谈高校古汉语语法教学——再谈古汉语语法四大特点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实用意义[J]
.语文研究,2011(4):1-7.
被引量:2
6
孙良明.
据历代专书注释语法分析谈高校古汉语语法教学(下)——兼说古汉语语法四大特点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实用意义[J]
.语文研究,2008(4):38-46.
被引量:6
二级参考文献
26
1
郭锡良.
古汉语虚词研究评议[J]
.语言科学,2003,2(1):87-98.
被引量:17
2
姚振武.
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J]
.中国语文,1999(1):43-53.
被引量:46
3
谢质彬.
从《论语》一书看上古汉语连词“而”的用法[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5(2):99-108.
被引量:6
4
陈焕良.
古汉语宾语前置辨议[J]
.语文研究,1997(3):56-61.
被引量:6
5
邢福义.
“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
.语言研究,1997(2):1-10.
被引量:207
6
朱德熙.
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
.方言,1983,5(1):16-31.
被引量:498
7
郭锡良.
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中国语文,1997(2):131-138.
被引量:144
8
孙良明.
关于古汉语V—N语义关系问题——兼谈近年来的“特殊动宾意义关系”研究[J]
.语文研究,1993(4):8-15.
被引量:7
9
薛凤生.
试论连词“而”字的语意与语法功能[J]
.语言研究,1991(1):55-62.
被引量:14
10
张国宪.
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J]
.中国语文,1995(3):221-229.
被引量:73
共引文献
10
1
苏宝荣.
汉语语法功能的“隐含性”与词的“兼类”和功能“互动”[J]
.语文研究,2009(3):1-5.
被引量:2
2
苏宝荣,任敏.
汉语“副+名”现象的语义、语法分析与认知基础[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6):94-97.
被引量:1
3
孙良明.
据古今专书训诂考据语法分析谈高校古汉语语法教学——再谈古汉语语法四大特点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实用意义[J]
.语文研究,2011(4):1-7.
被引量:2
4
董晓明.
分析古汉语中的语言之美[J]
.新课程学习(下),2013(10):184-185.
5
林春颖.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J]
.戏剧之家,2016(2):165-167.
6
苏宝荣.
汉语研究应当在“兼综”的基础上“创新”——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5(1):30-42.
7
王玉娇.
“而今”成词过程探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2):46-49.
8
张俊.
不一致性:《现代汉语词典》词类标注亟需解决的问题[J]
.外国语言文学,2020,37(3):290-304.
被引量:1
9
孫良明.
谈高诱“注”解说受事主语句的表达功能、解释能力和先秦汉语受事主语句系统及古代汉语被动式的形成——兼质疑“(N)为(N)V”式指称说[J]
.汉语史学报,2009(1):15-35.
被引量:1
10
廖荣娟.
古代汉语教学中相关知识的引入[J]
.语文建设,2016,0(5Z):23-24.
被引量:4
1
吴泽顺.
古汉语语法中的兼代现象[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4):80-82.
2
钮葆.
谈谈合成词的准确理解和使用[J]
.秘书工作,2010(2):50-51.
3
李培森.
不得不用的“的”[J]
.咬文嚼字,2006(11):39-40.
4
谷定珍.
一种特殊的主谓短语[J]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6(2):60-64.
被引量:1
5
李靖,黎碧波.
“名+名”结构的语义分析[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2):100-101.
6
蔡英杰.
略论“所字结构”[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1):148-150.
被引量:2
7
李敏.
“涉及到”正误探析[J]
.青春岁月,2016,0(11):51-51.
8
朱田媛.
关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法分析的应用[J]
.环球人文地理,2014,0(10X):100-101.
9
金锡谟.
简析助词“的”运用中的错误(四)——“的”被误换[J]
.新闻与写作,1996(1):40-41.
被引量:1
10
丁安琪.
“不A不B”结构试析[J]
.山东电大学报,1996(2):35-37.
咸宁学院学报
2012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