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想象的主体性:对《都市风景线》的符号解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的出版,标志着兴起于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新感觉派文学正式登场。刘呐鸥的小说打上了具有自己鲜明印记的叙事程式,这一叙事程式包括三个基本模式:风景模式,带有乡村和都市的双重幻象;时间模式,是与传统决别的高速跑车;抛弃模式,突出了想象的主体性。透过对这些叙事模式的动力和内涵的探究,可清晰发现刘呐鸥书写时所处语境和他自身价值追求间的错位关系,这种关系通过作品中男主人公不断追求都市摩登女郎而不得进行了曲折表达,这种表达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富有启示。
作者 张伯男
出处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6-190,共5页 Academic Exchang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 1[美]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M].秦立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68.
  • 2刘呐鸥.都市风景线[M].上海:上海水沫书店,1930.
  • 3[美]史书美,著.何恬,译.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 4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共引文献9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