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隐喻:不可遁隐的诗歌之门——论80年代诗歌话语的“隐喻”特征

Metaphor: Undeniable Poetry Itself——On Metaphorical Characters of Poetic Language in the 1980s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以海登.怀特的"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朦胧诗、第三代诗、反讽叙事的诗歌写作,他们分别代表了80年代诗歌写作的不同阶段,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中的"隐喻写作"表现型写作的话语特征,这对于当代诗歌写作表现出积极的建构意义与积极影响。 Based on Hayden White's postmodern historical narratology,this paper analyzes poetry-writing techniques of nebulosity poetry,the third-generation poetry and irony poetry in the 1980s in China.They represented different stages of poetry writing of that historical period,and embodied discourse characters of "metaphorical composition",which exerts positive constructional significances and influences on contemporary poetry-writing.
作者 董迎春
出处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7-72,共6页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基金 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朦胧诗以来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问题研究"(批准号11BZW096) 广西教育厅基金项目"20世纪80年代当代诗歌话语研究"(项目编号2010QD009)阶段性成果之一
关键词 朦胧诗 隐喻 当代诗学 80年代诗歌 nebulosity poetry metaphor contemporary poetry poetry in the 1980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 1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像[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 2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 3万杰.论第三代诗歌运动及其诗的日常化倾向[J].学术探索,2008(2):127-131. 被引量:5
  • 4谢冕.编选者序:转型期的情绪记忆[M]//谢冕,唐晓渡.鱼花石或悬崖边的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4.
  • 5臧棣.王家新:承受中的汉语[J].诗探索,1994(4):103.
  • 6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
  • 7于坚.拒绝隐喻[A].谢冕,唐晓渡.磁场与魔方.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二级参考文献5

  • 1于坚.《棕皮手记》,载《诗歌报》1989.5.21.
  • 2洪子城.《朦胧诗新编·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 3于坚.《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载《新京报》2005.5.12.
  • 4徐敬亚.《鸭绿江·圭臬之死》,1988.7.
  • 5于坚,欧亚.《中国的成-于坚访谈录》,《海峡都市报》2006.1.4.

共引文献6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