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对“学而优则仕”到“研而优则仕”的认识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时代的号召,后来成为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政治诱惑,也是现在许多受教育者追逐的目标,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笔者在这里分析"学而优则仕"和"研而优则仕"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影响。一、简述"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变化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学"在这时主要是指学做人、学做人的道理、学做人的规范",优"是指宽裕、充裕。"而"是连词,"仕"做官为宦。孔子时代,仕者多为贵族,“仕而优则学”为他们而设。“学而优则仕”为平民而设,为未仕而学者设,此“学”即“内圣之学”。儒家认为个人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干预政事。“学而优则仕”,“学”者,“内圣之学”也;“仕”者,“外王之道”也。“学而优则仕”者,内圣而外王也,“为政”而非“为为政”者也,由“为己”而及于“为人”者也,此亦儒家学说之大本,它在孔子时代只是代表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它的内涵蕴含着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二、“研而优则仕”问题的出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生前的这一问曾引起广泛讨论。中科院院士李邦河先生指出:“可惜的是,有太多年轻人科研很出色,不久就听说当上了官,而从此也就听不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新突破了。”
作者 拉巴次仁
出处 《内蒙古教育(B)》 2012年第10期11-11,共1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二级参考文献4

  • 1程树德.《论语集释》引[M].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367页.
  • 2.《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十四[M].,..
  • 3.《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十九[M].,..
  • 4.《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九九,《国子监·元堂课士规则·课程》[M].,乾隆已亥下..

共引文献2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