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宋代诗人诗歌创作叶音及其语音根据
被引量:
6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从文献材料可知,宋人不但将叶音用于解说古诗用韵,也用于当时诗歌创作之中。宋代实际有"古音叶音"与"作诗叶音"两种叶音法。宋人诗歌创作叶韵实例,所叶之音都有其文献记录或实际语音的根据。因此,诗歌创作叶音与古诗叶音一样,都只是标志突破礼韵规范的"多音定读"以谐韵而已。两种叶音的精神相通。文章还分析了两种叶音的差异,指出要全面了解宋代叶音,就不可忽视"作诗叶音"现象。
作者
刘晓南
机构地区
复旦大学古籍所
出处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共10页
Linguistic Research
关键词
宋代
诗歌创作
叶音
通语
方音
分类号
H113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6
参考文献
41
共引文献
91
同被引文献
19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41
1
陈绍龄,郝锡炯.
峨眉音系[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1):1-66.
被引量:5
2
郭绍虞.宋诗话辑逸[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李荣.隋韵谱[J].音韵存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
李国正.四川话流,蟹两摄读鼻音尾字的分析[J].中国语文,1984,(6).
5
李如龙.闽北方言[C]//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6
刘晓南,罗雪梅.
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及宋代通语音变若干问题[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9-88.
被引量:23
7
刘晓南.
重新认识宋人叶音[J]
.语文研究,2006(4):1-6.
被引量:6
8
刘晓南.《宋代福建诗人用韵中之阴入通押现象》[J].语言研究,1998,.
9
刘晓南.
宋代四川方音概貌及“闽蜀相近”现象[J]
.语文研究,2008(2):23-28.
被引量:7
10
刘晓南.宋代四川诗文用韵阴入通押所反映的通语与方音现象[C]//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励耘学刊(语言卷),2011年第1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二级参考文献
56
1
陈广忠.
朱熹《诗集传》叶音考辨(续)[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3):26-35.
被引量:5
2
崔荣昌.
四川方言的形成[J]
.方言,1985,7(1):6-14.
被引量:66
3
黎新第.
从量变看朱熹反切中的全浊清化[J]
.语言研究,1999,19(1):47-60.
被引量:13
4
李爱平.
金元山东词人用韵考[J]
.语言研究,1985,5(2):49-67.
被引量:18
5
许宝华,汤珍珠.
略说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发展[J]
.语文研究,1982(2):122-132.
被引量:12
6
陈鸿儒.
朱熹用韵考[J]
.龙岩学院学报,1992,12(1):148-157.
被引量:10
7
刘晓南,舟人.
朱熹叶音本意考[J]
.古汉语研究,2004(3):2-7.
被引量:17
8
刘晓南.
朱熹与闽方言[J]
.方言,2001,23(1):17-33.
被引量:27
9
刘晓南,罗雪梅.
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及宋代通语音变若干问题[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9-88.
被引量:23
10
刘晓南,周赛红.
朱熹吴棫毛诗音叶异同考[J]
.语言研究,2004,24(4):38-41.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91
1
楊曦,徐朝東.
宋代徽州詞人特殊韻例之研究——兼質疑“宋代徽語”[J]
.文献语言学,2020(2):166-179.
2
吴立友.
北宋文同近体诗韵考[J]
.电影评介,2008(21):100-101.
被引量:1
3
杨荫冲.
李道纯《道德会元》释音考述[J]
.湖北社会科学,2014(9):130-134.
4
刘晓南,舟人.
朱熹叶音本意考[J]
.古汉语研究,2004(3):2-7.
被引量:17
5
闫晓君.
秦汉盗罪及其立法沿革[J]
.法学研究,2004,26(6):137-146.
被引量:21
6
陈飞.
“发言为诗”说[J]
.文学评论,2005(1):48-59.
被引量:3
7
金元中.
“麋鹿为菹”的“菹”不是肉酱[J]
.中国语文,2005(2):189-189.
被引量:1
8
刘晓南.
论朱熹《诗集传》叶音对吴《毛诗补音》的改订[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3):57-63.
被引量:7
9
钱毅.
宋代潼川诗韵中阳声韵尾的混押及其语音性质[J]
.广西社会科学,2005(11):150-151.
被引量:2
10
孙赫男.
《左氏会笺》校雠特点刍议[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76-78.
同被引文献
19
1
水谷诚,张丽娟.
关于真福寺本《礼部韵略》[J]
.古汉语研究,2000(4):5-10.
被引量:14
2
刘晓南.
南宋崇安二刘诗文用韵与闽北方言[J]
.中国语文,1998(3):195-200.
被引量:14
3
鲁国尧.
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议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J]
.古汉语研究,2003(1):2-7.
被引量:45
4
邹其昌.
“讽诵涵泳”与“叶韵理论”——论朱熹《诗经》诠释学美学诠释方式之二[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1):5-10.
被引量:2
5
刘晓南,鲁国尧.
学术是链[J]
.古汉语研究,2002(1):2-3.
被引量:2
6
王可喜.
南宋词人王质、沈瀛、李洪生卒年小考[J]
.文学遗产,2005(5):147-148.
被引量:5
7
刘晓南.
重新认识宋人叶音[J]
.语文研究,2006(4):1-6.
被引量:6
8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
上田正,1973《切韵残卷诸本补正》,东洋学文献丛刊19辑.
10
魏建功,1957《切韵》韵目次第考源-敦煌写本《归三十字母例》的史料价值,《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4期.
引证文献
6
1
仝小琳.
《切韵》系韵书韵目流变研究[J]
.语言研究,2013,33(4):44-49.
2
刘晓南.
元祐新制与宋代叶韵[J]
.古汉语研究,2013(4):7-19.
3
钱毅.
汉语历史方言研究的扛鼎之作——评刘晓南教授《宋代四川语音研究》[J]
.古汉语研究,2014(2):92-94.
4
刘晓南.
程朱二氏“四声互用”说考源[J]
.语文研究,2016(4):16-26.
被引量:4
5
黄金灿.
文学视域下的“叶韵”法及其意义[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35(4):71-78.
6
黄金灿.
杨维桢乐府诗叶韵考释[J]
.乐府学,2018,0(2):289-301.
二级引证文献
4
1
李军.
汉语等韵文献的整理与汉语等韵学史、古典音系学的构建[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49(1):1-13.
被引量:1
2
刘晓南.
朱熹的古音学[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1-14.
被引量:3
3
刘晓南.
试论朱熹古音学的古韵部刍型[J]
.古汉语研究,2021(4):54-66.
被引量:1
4
張輝.
閉口韻對朝鮮漢字音與漢語上古音關系研究的價值[J]
.汉语史研究集刊,2018,0(2):194-203.
1
汪业全,孙月香.
《诗集传》叶音语音根据别考——叶音系列研究之三[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64-69.
2
毕谦琦.
《经典释文》异读成因考探[J]
.辞书研究,2012(6):63-70.
被引量:1
3
张归璧.
“爰”“焉”用法演变的语音根据[J]
.古汉语研究,1992(4):57-58.
4
刘华.
高考试卷中的别字[J]
.咬文嚼字,2006(10):18-19.
5
张玉来.
《中原音韵》所依据的音系基础问题[J]
.语言研究,2012,32(3):29-34.
被引量:5
6
蒋军凤,文爱军(英文译校).
从相关文献记录看湘乡方言非组字读音[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6):15-17.
7
周隽民.
中文的魅力[J]
.当代学生(读写),2016,0(1):108-108.
8
高萍萍.
论“甚”的古今演变[J]
.牡丹,2016,0(7X):61-62.
被引量:1
9
傅定淼.
清代古音学中的叶韵观[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30(1):21-27.
被引量:4
10
杨奔.
汉语同素反序词源流初探[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2(3):103-106.
被引量:9
语文研究
201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