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4-27,共4页
参考文献3
-
1《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实践》,1999年9月28日《人民日报》第2版。
-
2.《中英双方关于香港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改革"与"基本法"相衔接问题的七份外交文件》(1990年1月、2月)[N].《人民日报》,1992年10月29日.
-
3《科学时报》.1999-11-17.
共引文献107
-
1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J].国际论坛,2002,4(3):14-21. 被引量:289
-
2齐鹏飞.邓小平与香港“后过渡时期”的中英外交斗争[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1(4):59-71. 被引量:4
-
3张北平,覃敏笑.西部开发与贵州民族地区生态问题[J].民族研究,2000(6):23-32. 被引量:4
-
4陶礼军,申其辉.信息时代与中共党史研究刍议[J].求实,2001(10):58-60. 被引量:1
-
5李捷.台湾因素与1989—1993年的中美关系[J].党的文献,2001(3):75-83.
-
6曹前发.邓小平发展观略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1(5):51-58. 被引量:5
-
7习五一.邪教释义[J].世界宗教研究,2001(3):9-17. 被引量:20
-
8张敏秋.中印关系的改善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J].国际政治研究,2001,22(1):27-36. 被引量:1
-
9赵淑玲.历史上人地观的演变及现实反思[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15(2):8-14.
-
10甘超英.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地位与作用[J].法学家,2001(6):88-95. 被引量:2
-
1伍楚.中国和拉美国家友好关系的新进展[J].拉丁美洲研究,1998(2):2-4.
-
2冯昭奎.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J].瞭望,2000(26).
-
3王世彤.和平友好的使者——为中国对外友协第九届理事会会议召开作[J].友声,2007(4):40-40.
-
4周清玉.关于团结的再认识[J].贵州农村金融,2004(12):3-4.
-
5邱秀华.邓小平与新时期中日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3-6.
-
6封清.美俄核聚[J].中国经济信息,2009(15):20-21.
-
7赵东苹.世界的多样性与新时期我国全方位外交战略[J].发展论坛,2003(9):76-77.
-
8张弓长,郭晓明.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增进与泰国华侨华人的联系和交流[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4(4):34-36. 被引量:2
-
9孙敬亭.相互支持 团结全作: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J].政治教育,2000(7):39-41.
-
10晓岸.再见,国务卿克林顿[J].中国报道,2013(2):48-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