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客观举证责任裁判方法的理论误区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主观举证责任与客观举证责任在概念上的严格区分成为划分举证责任各类学术归属和裁判方法的主要依据。客观举证责任的裁判方法发端于德国,建立在案件事实的认定存在真伪不明的划分假定上。上世纪末,客观举证责任理论引入我国,但以案件事实认定存在真伪不明的客观举证责任裁判方法在中国不具备适用的可能。
作者 季桥龙
出处 《探求》 2012年第5期68-73,共6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二级参考文献20

  • 1何家弘.司法证明标准与乌托邦——答刘金友兼与张卫平、王敏远商榷[J].法学研究,2004,26(6):94-105. 被引量:45
  • 2何家弘.对法定证据制度的再认识与证据采信标准的规范化[J].中国法学,2005(3):144-151. 被引量:28
  • 3Bryan A. Garner, Black's Law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 West Group, 1999, pp. 1486, 1026.
  • 4[美]乔恩·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第二版).何家弘等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393.
  • 5[美]乔恩·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第二版).何家弘等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页393-394.
  • 6[美]罗纳德·艾伦等著.《证据法》.张宝生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页801-802.
  • 7齐树浩主编.《英国证据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页179.
  • 8《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
  • 9《民事诉讼法》第153条规定.
  • 10《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第61条规定.

共引文献15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