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和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考察不同家庭结构中性别角色类型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对2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女大学生之间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女性独生子女在男性化和双性化上的比重显著大于非独生子女。男性特质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与父亲过度保护呈负相关;女性特质与父亲过度干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具有正相关,与母亲惩罚、严厉具有负相关。
作者
罗敏
刘电芝
疏德明
机构地区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出处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
2012年第5期7-11,共5页
Youth & Juvenile Research
关键词
性别角色
家庭教养方式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分类号
G78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2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377
同被引文献
69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26
参考文献
11
1
[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
卢勤,苏彦捷.
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相关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642-651.
被引量:59
3
王学.
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
.现代大学教育,2004,20(4):86-88.
被引量:50
4
马锦华.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9(4):87-89.
被引量:54
5
蔡华俭,黄玄凤,宋海荣.
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基于中国大学生的检验[J]
.心理学报,2008,40(4):474-486.
被引量:95
6
李立娥.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J]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6):224-228.
被引量:23
7
王耘,陶沙,李玲.
家庭环境对母亲抚养行为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17-21.
被引量:30
8
夏小燕.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述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2):70-73.
被引量:7
9
欧阳晓明.
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看性别角色意识的淡化[J]
.社会,2000,20(1):22-23.
被引量:3
10
刘宝驹.
现代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变化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0(6):31-37.
被引量:31
二级参考文献
142
1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2
李少梅.
大学生双性化性别特质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4):149-153.
被引量:101
3
钱铭怡,罗珊红,张光健,陈萍,姚萍.
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J]
.应用心理学,1999,5(1):14-19.
被引量:54
4
陶沙,董奇,邬佩霞.
母亲敏感性与反应性的影响因素:父母受教育水平、职业的作用分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3):49-55.
被引量:15
5
王耘,董奇,刘桂珍.
社会支持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2):49-54.
被引量:15
6
风笑天.
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特征[J]
.社会学研究,1992(1):108-116.
被引量:19
7
胡江霞.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5):103-109.
被引量:37
8
方俊明.
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5(3):165-167.
被引量:55
9
关树文,杨青.
关于中老年教师性度取向的调查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75-79.
被引量:4
10
关树文.
蒙汉回藏中学生性度取向的跨文化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2):37-42.
被引量:3
共引文献
377
1
咸金花,胡庆.
高职学生性别角色对拖延的影响:专业认同与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J]
.心理月刊,2024(2):84-86.
2
张锋,张杉.
公众共赢观的结构探索[J]
.社区心理学研究,2020(2):113-124.
被引量:1
3
陈永生,李春霖,张萍,郝申强,时松和,田庆丰.
大学生的父母家庭结构变化对其家庭成员婚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2008,17(1):75-77.
4
陈剑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被引量:28
5
聂婧,李桂平.
孩子效用变化下的家庭规模变迁[J]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8(10):172-173.
被引量:1
6
李亮.
性别模糊与性别发展[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1):80-82.
被引量:1
7
刘艳,许佳君.
大学生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文教资料,2007(28):182-185.
被引量:3
8
Bottom Up与Top Down[J]
.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12):34-34.
9
王猛.
家庭规模结构与住宅市场[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13(2):48-50.
被引量:1
10
原新.
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从人口学视角的分析[J]
.人口研究,2004,28(5):48-54.
被引量:94
同被引文献
69
1
卢勤.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4):276-280.
被引量:30
2
李权超,王应立,杨阳,张小燕,陈星伟,李明生,蓝新友.
独生子女新兵心理应激及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水平的研究[J]
.中国职业医学,2004,31(6):7-9.
被引量:15
3
蔡华俭,杨治良.
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J]
.心理学报,2002,34(2):168-174.
被引量:56
4
杨玲,王雄雄.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005(5):23-27.
被引量:29
5
石艳玲.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因素研究综述[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97-100.
被引量:28
6
赵汗青.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进程[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6):160-162.
被引量:15
7
师保国,申继亮.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30-34.
被引量:188
8
蒋玉娜,李朝旭,常文文,杨晨,石孟磊.
单亲家庭及单亲家长性别对高中生性别角色定位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44-546.
被引量:20
9
王登峰,崔红.
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1-9.
被引量:42
10
麻晓磊.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3.
引证文献
5
1
王海英,崔梦舒.
个体性别角色形成中家庭因素的影响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71-174.
被引量:11
2
李雪平,刘月.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7):1020-1024.
被引量:15
3
瞿鸿雁,苏会佳,李红利.
新兵应激心理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8):85-90.
4
倪端然,雷艳飞.
大学生未分化性别角色与教养方式的关系[J]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7,12(3):20-23.
5
高迪,李艳辉,王西婕,杨招庚,陈曼曼,马莹,马军,邹志勇.
厦门市小学生性别角色与家庭因素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2):171-175.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26
1
苗春霞,周崔红,孙泓,李寒寒,刘慎军,卓朗,许建强,郑娟.
大学生生命质量现状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20,36(3):224-229.
被引量:9
2
张桂蓉,李婉灵.
家庭环境影响校园欺凌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J]
.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9(1):17-37.
被引量:1
3
张艳,徐东.
基于家庭视角的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8-11.
被引量:4
4
张莹,曹晓君.
同性恋形成机制研究述评[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2):101-106.
被引量:1
5
周喜华,王欣.
大学生微信成瘾与自我控制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8):1254-1257.
被引量:7
6
任心宇.
大学生同伴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5(9):521-529.
被引量:17
7
李巧巧,吴航.
幼儿双性化人格家庭培养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18(9):116-119.
被引量:1
8
管金金,黄龙.
医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及其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4):48-50.
被引量:1
9
梁彪.
性别同化与性别劳动[J]
.大众投资指南,2019,0(8):279-280.
10
姜旭,金哲洙.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对风险决策倾向的影响[J]
.青年与社会,2019,0(19):246-247.
1
王雪珍,李林.
性别角色类型研究及其对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2):32-33.
被引量:5
2
徐浙宁.
爸爸带孩子的好处[J]
.启蒙(0-3岁),2004(6):8-9.
被引量:1
3
胡寅寅.
教师对幼儿性别角色双性化发展影响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6,0(12):12-12.
被引量:3
4
周波,廖峻.
民族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以云南省汉、回、白、傣、纳西族为例[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5):51-53.
被引量:2
5
杨炯.
大学生一般两性交往中的性别角色差异[J]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5):45-49.
6
美国少儿教育实行“双性化”[J]
.妇幼健康,2004(1):57-58.
7
胡周伊.
高职学生性别角色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3(6):26-28.
8
韦凤美,韦凤琴,梁耀军,白凤霞.
110名女护生的性别角色与共情能力分析[J]
.护理学报,2012,19(13):63-65.
被引量:7
9
颜士州.
美国:教育面向“双性化”[J]
.家长,2007(10):14-15.
10
王欣.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
.青春岁月,2014,0(7):103-103.
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
2012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