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学海》
2000年第1期18-22,共5页
Academia Bimestris
参考文献2
-
1《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
-
2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M].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共引文献10
-
1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J].现代哲学,2002(1):19-26. 被引量:18
-
2程家明,沈忆勇.哲学观与马克思哲学观[J].哲学动态,2002(5):11-14. 被引量:4
-
3杨学功.本体论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J].哲学动态,2001(10):10-14. 被引量:8
-
4王友洛.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马克思的审视[J].科学社会主义,2005(3):27-31.
-
5杨学功.哲学观反思与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J].天津社会科学,2005(5):17-22.
-
6梅学兵.论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关于历史理论之诠释——兼评望月清司对马克思“社会联系”概念的理解[J].求索,2011(11):103-105.
-
7王宵前.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认识过程与唯物史观形成的逻辑同构[J].学海,2013(3):10-15. 被引量:1
-
8刘曙光.实践核心论与哲学基本问题[J].理论学刊,2001(3):32-35. 被引量:2
-
9刘立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全球意识及其落脚点[J].新闻前哨,2016,0(2):13-15.
-
10姜治莹.“什么”与“谁”——小议思考人本质的两种方式[J].社会科学战线,2002(1):273-275.
同被引文献10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页.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832页.
-
3.《老子·八十章》[M].,..
-
4.《论语·八侑》[M].,..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393页.
-
6参见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主编《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l990年版,第79页.
-
7参见江丹林《哲学的贫困和哲学家的出路》,《文汇报》1998年10月30日.
-
8陈晏清.社会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理论与现代化,2000(1):4-9. 被引量:1
-
9韩震.历史哲学与社会哲学的沟通与融合——兼与王南湜教授商榷[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3):23-28. 被引量:2
-
10黄娟.社会哲学的学科性质和问题域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2004(5):26-29. 被引量:5
-
1孙枝俏,王金水.寻找市场社会的道德基础——评西方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观念之分歧[J].求索,2007(2):150-152. 被引量:3
-
2杨秀香.诚信:从传统社会转向市场社会[J].道德与文明,2002(4):27-30. 被引量:36
-
3晏辉.论作为整体伦理之危机(下)[J].探索与争鸣,2012(6):58-64. 被引量:1
-
4晏辉.应用伦理学:伦理致思范式的现代转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8):14-16. 被引量:5
-
5汪丁丁.关于“自由”[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7,22(3):80-82.
-
6晏辉.建构与践行可普遍化的道德法则:可能性及其限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1):1-6. 被引量:2
-
7余宜斌.市场社会与自由主义——麦克弗森对于霍布斯的政治理论的解读[J].理论与改革,2007(6):34-38. 被引量:2
-
8张曙光.市场社会的财富和财富观[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7):1-1. 被引量:2
-
9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J].天津社会科学,2004(5):22-27. 被引量:8
-
10徐大建,单许昌.伦理转型:从身份伦理到契约伦理[J].哲学研究,2013(4):112-119. 被引量:11
;